趁著連假要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一直寫文建議大家避免出大汗(這跟主流推崇要運動出汗不同我知道)這觀點來源是跟古中醫經典的《傷寒論》有關
開始前先暖身一下
也不是,依原文有表症時
我們是要微汗的調和身體陰陽,但沒表症時
並不需要
也就是說,病症是從這些出汗或傷陰血津液(水分)而延伸下來
反過來說,若不想有後續病症,一開始就要避免出汗或傷到陰血津液
(等下說明)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就是陰陽
無極怎麼樣生太極?
跟「動」有關
一動是不是就易出汗?
所以才有了陰陽
而汗為陰,汗出多了陰陽自不平衡就有疾病了
所以真正陰陽平衡要退回去無極
這個要靠修佛修行了
目前看到的都還在處理陰陽層面_而非退回無極階段
接下來是原文六經分析
若沒興趣者可以先跳出了XD
知道這篇結論是不要亂出汗就可以了
這幾次線上課下來我最深刻的體會
就是古中醫無法發揚得很好
最常見問題是
誤解或超譯原文本意
其實了解原文也不難
就是原文歸納,不要加入自己理解的方式
但這也很難做到
因為人在學習一個新的東西時,很習慣把不懂的套到自己既有的系統上來內化
這在很多同學身上看到
(我不太建議同學看太多後世對傷寒雜病論的註解,沒有立場的歸納是比較能呈現古中醫的邏輯的)
今天想談的是《傷寒論》中
太陽、少陽、陽明(病)
太陰、少陰、厥陰(病)
原文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我先省略掉歸納的原文
(篇幅限制,有興趣請自行篇納)
六經病名表達有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