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Q姊快遲到,動作給我慢慢吞吞,還堅持要換短褲🤦♀️(她愛美)
阿嫲看到很不高興:「上面那隻(妹咕)37.7度,你給我穿短褲」
話說最近我給妹咕換了針對皮膚太乾(異膚的藥),純走表藥會讓排便變差(表強裡弱)
加上兩天沒吃到體質方,又給爺奶餵了一堆食物,想必發燒到37.7度,又是消化系統堵了一堆東西而來
早上快遲到的情緒,加上阿嫲覺得冷,幾乎要崩潰
「你昨晚那體質方不餵,沒大便才會燒好嗎?」
📌請各位廣大的媽媽們正一下三觀:
發燒是大便沒清乾淨,不是冷到
發燒是大便沒清乾淨,不是冷到
發燒是大便沒清乾淨,不是冷到
我真的要把這些觀念請助理列印出來
大大的貼在家裡每個角落
面對錯誤觀念心真的很累啊
更多小孩發燒的相關文章請爬文📌 https://reurl.cc/KxOjOR
很多沒來上過我課的同學,不管是不是醫師,只要是自學過古中醫(經方中醫),都會有個迷思,就是
發燒是表虛要解表❌❌❌
這觀念是如何從古方原文扭曲的呢
也是出自於後世醫家沒搞懂整本《傷寒論》六經的本意(原文整體)
而著重在太陽病提到 發熱 的原文(原文局部)
整體與局部的眼光,決定了醫家能力的高度!
很多後世醫家認為,太陽病講的表虛發熱症,不就是發燒嗎?
對!你沒錯!但,也不對
從六經傳變中
三陽經的核心概念是 越傷陰血水份,身體越熱,越往陽明熱走
臨床上常看到太陽表虛的發熱症
就是平時易怕熱出汗而已
因為太陽病是會出汗的
還不致於讓熱鎖在裡面
而形成體溫過高的發燒
當這個表虛越來越嚴重
隨著每天出汗的量增加
它開始讓半表裡的少陽、裡的陽明,都陰血不足而過熱時
這時,裡熱就會越來越重
就是少陽陽明併病的熱—裡熱盛
當體內(裡)熱大於表虛出汗的量、體內熱過高
才會造成體溫過高,所謂的「發燒」表現
所以正確處理不是發汗解表(也是有治標作用但有副作用)
應該是處理陽明👉🏻再到少陽👉🏻再到太陽表虛發熱症
但一般來說,陽明熱是最熱的裡熱
所以通了陽明(消化)系統、燒就退了
燒退再處理偏亞健康的太陽少陽熱
就更難生病了(所以體質方幾乎都是處理太陽少陽病,因為亞健康常見啊!)
所以你們就知道為什麼有時候悶汗發汗,又會燒回來?
就是只會看原文局部,不了解原文整體邏輯啊!
這是個人能力問題,線上課影片複習再複習
不要處方用不好再罵醫聖的古方沒效了
#後世都說古方療效不佳要自創處方
#醫聖古方真的背不少黑鍋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