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我同住的大阿姨剛從青藏回來,就因為感冒請我開個處方。當時我們用手機聯繫,主訴忽冷忽熱,咽喉乾痛而咳痰,由於她跟我在家的時間剛好都不相遇,只好依據她說的症狀,以及她的體質,給她開了小柴胡加桔梗石膏(以前曾寫過一篇以越婢湯一劑而癒的醫案,也是大阿姨的案例),沒想到三劑藥後一點好轉都沒有。
我休息那天終於遇上了,因為阿姨一向感冒時,只要吃我開的藥,一劑就會好,被阿姨唸怎麼都沒好呢?於是我仔細的問了一下她的症狀:熱時大汗,冷時怕冷,無定時,無頭痛乏力,肢體不酸疼,微噁心。通常這些症狀,都可以斷定為少陽的柴胡症,但為什麼小柴胡湯不效呢?
於是我摸她脈,稍浮(不明顯),還在想算是有表症嗎?一壓肚子,心下壓痛。這不就是柴胡桂枝湯的「心下支結」嗎?於是以柴桂湯加五味子茯苓,果然一劑好之七八,因為好很多,阿姨又照往常一樣不太想吃第二劑(當然最後也是被我勸再吃一劑了)。
其實我一向不喜歡用電話問診的方式開處方,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對於這個小柴胡跟柴桂湯的鑒別,若用口頭描述有時難以分辨(除非有頭痛、全身酸痛等明顯太陽症狀),要一劑收效,有時候結合脈診腹診還是很重要的。
這個小柴胡跟柴桂湯,雖然就差「桂枝、白芍」,看似沒差很多,但在臨床上,若要快速收效,不止一兩味藥也有差別,連劑量的拿捏都會影響處方的效果,這也是經方為什麼可以一劑知的原因。所以可以的話,我建議病人還是要以面診為主,前幾次的回診都是好的,讓醫師可以把劑量調得更好,更適合病人。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