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醫原文分析!原來古中醫並不推崇出大汗喔!

趁著連假要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一直寫文建議大家避免出大汗(這跟主流推崇要運動出汗不同我知道)這觀點來源是跟古中醫經典的《傷寒論》有關
開始前先暖身一下
出汗不好,難道不出汗最好?
也不是,依原文有表症時
我們是要微汗的調和身體陰陽,但沒表症時
並不需要
原文有近 1/2 在講出汗後出現什麼病症及用方
也就是說,病症是從這些出汗或傷陰血津液(水分)而延伸下來
反過來說,若不想有後續病症,一開始就要避免出汗或傷到陰血津液
(等下說明)
符合易經陰陽原則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就是陰陽
無極怎麼樣生太極?
跟「動」有關
一動是不是就易出汗?
所以才有了陰陽
而汗為陰,汗出多了陰陽自不平衡就有疾病了
所以真正陰陽平衡要退回去無極
這個要靠修佛修行了
目前看到的都還在處理陰陽層面_而非退回無極階段
接下來是原文六經分析
若沒興趣者可以先跳出了XD
知道這篇結論是不要亂出汗就可以了
原文分析|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到底是什麼?
這幾次線上課下來我最深刻的體會
就是古中醫無法發揚得很好
最常見問題是
誤解或超譯原文本意
其實了解原文也不難
就是原文歸納,不要加入自己理解的方式
但這也很難做到
因為人在學習一個新的東西時,很習慣把不懂的套到自己既有的系統上來內化
這在很多同學身上看到
(我不太建議同學看太多後世對傷寒雜病論的註解,沒有立場的歸納是比較能呈現古中醫的邏輯的)
今天想談的是《傷寒論》中
太陽、少陽、陽明(病)
太陰、少陰、厥陰(病)
原文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我先省略掉歸納的原文
(篇幅限制,有興趣請自行篇納)
六經病名表達有兩種:
陽氣與陰血(精津液)的盛衰程度
比如三陽病太陽有表症外、汗出是最常見的字眼
不管是自汗還是被攻出汗,反正汗出來
後面就易先引起太陽病
少陽病口苦咽乾、嘔吐目赤…
比起太陽的表(層)發熱
更是裡熱的表現
而定律就是津液少熱症就盛
所以可見少陽病比太陽陰血津液更少
到了陽明病,裡熱又更盛
石膏的煩(裡熱的主要症狀)、渴
梔子的身熱不去心中懊憹、黃疸、汗出的劑頸而還
消化系統乾結出現的不大便六七日…
以上等等都告訴我們
陽明病時熱極盛而陰血津液極少
所以三陽病是什麼?
一個陽氣尚足陰血津液不斷喪失其造成3種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程名字
三陰病呢?
從厥、(自)下痢、小便自利、利不禁、脈細小弱、不渴、口中和…
講的是一個陽氣虛加上陰血津液虛而不斷喪失_其造成3種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程名字
(為什麼太陰厥陰有熱症?自行思考這裡不花時間)
三陰三陽有時在講的是十二經絡
比如少陰咽痛,相關咽痛處方
裡面講的少陰病
就不是上面說的陽氣陰血多寡問題了
講的是少陰腎經
或是吳茱萸湯講到屬陽明時
它講的是陽明胃經跟陽明大腸經
我白話一點稱消化系統
所以吳茱萸的頭痛、嘔吐、胸滿
直接是消化系統的症
(頭痛為什麼是消化系統以前寫過可以爬文唷)
了解了原文中六經病的意思
也就明白為什麼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要把六經,從太陽病一直順著講到厥陰病
而不是像《金匱》一樣分病類
(當然,陽明是講得比少陽前面的,也有原因,如果這篇打完後我還沒厭世再來寫)
陰陽有一個定律
傷寒論告訴我們這個定律
病最初是太陽病,從出汗開始
所以我會說沒有前面出汗的問題就不會有後面這些病
這一切就是原文的陰陽定律
當然,如果更廣泛的說
也不能單講出汗(會先講出汗因為最易傷陰血)
傷寒論中有 1/3 – 1/2 的原文
最前面都會寫出汗、吐、下 (白話就是攻大便致拉水)
各種出汗水分流失、吐到胃液出來(也是水)
拉到水出來…
以上等等只要是陰血(水分)的流失
才有了後面的症狀,最後原文中才會寫處方
它是定律
既然是生病的定律
我們就要看源頭從哪開始
先出汗才有太陽病,才開始後面病症的延伸
那我們日常出汗就要注意避免亂出汗
吐拉到陰血水分流失比起出汗比較難
但也是傷陰血水分,我們盡量不要做
(比如吃瀉藥啊,催吐…)
對於出汗這件事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微汗可以但原文也不是生病都微發汗只有表症會微汗
口咽乾就已經是傷陰血水分了
寫了那麼多
其實是想讓大家了解到所謂陰陽
陰陽是有定律的_了解定律不僅有助於醫師辨證開方
更重要的是辨證開方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更重要的是衛教治未病的部分
這篇不論有無看懂
我只想表達避免亂發汗悶汗
或推崇運動出汗
畢竟這不是我說不行
而是古中醫醫聖張仲景的意思
我只是個翻譯罷了
(每次講到這句都想到葉問的台詞
)
就像我一直說的
每個人體質不同
有相同病症也不一定代表問題一樣
想清楚了解自己是什麼狀況 並且該怎麼處理
可以上體質自療師線上課
裡頭都有詳細解說
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們粉專詢問喔
說出汗為百病之始真不為過
看完這篇還不後悔要看整本古中醫專有名詞解析書的跟我說
不過也有同學說體自療線上課學四診比較實在回去看原文又更懂了
我個人是建議四診要學原文很懂也要會用
裡面講的少陰病
就不是上面說的陽氣陰血多寡問題了
講的是少陰腎經
或是吳茱萸湯講到屬陽明時
它講的是陽明胃經跟陽明大腸經
我白話一點稱消化系統
所以吳茱萸的頭痛、嘔吐、胸滿
直接是消化系統的症
(頭痛為什麼是消化系統以前寫過可以爬文唷)
了解了原文中六經病的意思
也就明白為什麼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要把六經,從太陽病一直順著講到厥陰病
而不是像《金匱》一樣分病類
(當然,陽明是講得比少陽前面的,也有原因,如果這篇打完後我還沒厭世再來寫)
陰陽有一個定律
傷寒論告訴我們這個定律
病最初是太陽病,從出汗開始
所以我會說沒有前面出汗的問題就不會有後面這些病
這一切就是原文的陰陽定律
當然,如果更廣泛的說
也不能單講出汗(會先講出汗因為最易傷陰血)
傷寒論中有 1/3 – 1/2 的原文
最前面都會寫出汗、吐、下 (白話就是攻大便致拉水)
各種出汗水分流失、吐到胃液出來(也是水)
拉到水出來…
以上等等只要是陰血(水分)的流失
才有了後面的症狀,最後原文中才會寫處方
它是定律
既然是生病的定律
我們就要看源頭從哪開始
先出汗才有太陽病,才開始後面病症的延伸
那我們日常出汗就要注意避免亂出汗
吐拉到陰血水分流失比起出汗比較難
但也是傷陰血水分,我們盡量不要做
(比如吃瀉藥啊,催吐…)
對於出汗這件事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微汗可以但原文也不是生病都微發汗只有表症會微汗
口咽乾就已經是傷陰血水分了
寫了那麼多
其實是想讓大家了解到所謂陰陽
陰陽是有定律的_了解定律不僅有助於醫師辨證開方
更重要的是辨證開方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更重要的是衛教治未病的部分
這篇不論有無看懂
我只想表達避免亂發汗悶汗
或推崇運動出汗
畢竟這不是我說不行
而是古中醫醫聖張仲景的意思
我只是個翻譯罷了
(每次講到這句都想到葉問的台詞
就像我一直說的
每個人體質不同
有相同病症也不一定代表問題一樣
想清楚了解自己是什麼狀況 並且該怎麼處理
可以上體質自療師線上課
裡頭都有詳細解說
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們粉專詢問喔
說出汗為百病之始真不為過
看完這篇還不後悔要看整本古中醫專有名詞解析書的跟我說
不過也有同學說體自療線上課學四診比較實在回去看原文又更懂了
我個人是建議四診要學原文很懂也要會用
[oxygen-template id=”8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