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冒汗盜汗?不要再用中藥清熱藥了!這樣食療不花錢學起來!
《金匱》提到「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
很多醫家看病人熱而出汗,直覺就清熱
後世中醫派哪個處方不是清熱為主?
白虎湯、銀翹散、黃連解毒湯⋯
有點能力會說「對,陽氣獨盛是陰血虛!來滋陰養陽吧!」
於是用上地黃、麥冬、天冬⋯
熱是退了,結果不好消化,胃堵胃脹也不舒服了
還跟病人說是正常
(就處方副作用啊,還可以開得更好嘛)
《傷寒雜病論》除了是中醫醫聖張仲景的偉作
作為中醫史上第一本中醫處方用書
我們古中醫完全依這本著作細看的話
其實《傷寒雜病論》的「陰血」
並非僅指現在人說的那種抽出來紅紅的「血」
也不止當代醫家那上生地、麥冬阿膠⋯能滋的陰
(這種叫「陰液」,是陰血組成之一)
陰血,在《傷寒》中更多指的是人體的津液(水份)
比如在《傷寒》裡
我們更常看到「亡陰血」的原文前
提到出大汗、下利(拉肚子)或是嘔吐
代表真正傷陰血,讓人怕熱汗多而陽氣獨盛的
更多是由出大汗、拉肚子及嘔吐⋯等津液水份大量排出而成
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出血太多
更不是只有滋陰的那種陰血
(滋陰的藥材就是補陰液的,但出汗跟拉肚子的水液,大多是屬陰津,所以滋陰有時效不好或不夠全面,就是不了解原文陰血的真正定義)
了解了這個觀念,你還覺得中醫開清熱藥給你是對的嗎?
要知道,清熱藥清的是你的氣與血,是清正氣
白虎湯是、解毒湯是、滋陰退熱的你以為不是?
用如果該補津液卻用生地,陰血中的陰液相對多了
陰津本就少才會熱,現在陰津更少
長期看會發現比去年更易熱易汗了
所以很多的出汗盜汗,其實補津液最重要
(尤其補津,屬陽分)
補津液就可以讓陰血恢復正常
人就不再易熱易汗或半夜盜汗
氣血正氣還不像你用清熱藥一樣被消耗盡
更重要的是
‼️吃白飯就是最簡單補津液的方式‼️
‼️吃白飯就是最簡單補津液的方式‼️
‼️吃白飯就是最簡單補津液的方式‼️
除非你是糖尿病有水道系統異常的體質
不然試試照我們食療群忌口單去吃
(官方line要忌口單吧🔗https://lin.ee/el7V5bt)
把白飯吃到對的比例
你就會發現自汗盜汗問題就會減輕了
連醫生都不用看就好個3-5成了
提醒重點:忌口單要「照比例」「嚴格執行是關鍵」
不信到食療群問群友,很多群友照吃都改善不少
(食療line群問群友🔗https://lihi2.com/SE8pa)
可以改善整體健康的 3-5 成病症
剩下再考慮用體質方從體很根本調理就更事半功倍了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