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篇主流的感概,今天線上課恰巧有一醫案。
上上星期線上課時,我們講感冒,提到了一一些辨症上的眉角,還有麻桂劑強發汗的處方有很多禁忌,所以並不常需要開
(大小青龍湯,請不要亂開,不是有咳就是大青龍,喉嚨乾燥,是麻桂劑禁忌,所以我不懂為什麼口乾唇乾咽乾的人還可以給大小青龍湯,實在太多給錯之後有心慌不適的例子了)。
尤其在兒科,我跟同學們說要先分表症還非表症,運用我們提到的眉角,其實用望診就知道有沒有表症了
如果沒有表症,病人會嘔吐,大便沒有異常,又是小兒的話,很常就是小柴胡。
結果這位同學的小孩剛好發燒,依照我教的順序區分了,是否表症的問題,認為沒表症後,有因為小孩嘔吐,第一次想嘗試小柴胡湯。
這個小柴胡,發燒也好,往來寒熱也好,嘔吐也好,都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胸脅苦滿,同學也想起這件事情,所以他檢查了一下胸脅有沒有壓痛,果然一壓,右脇明顯拒按,確定是小柴胡,另外有同學討論後,加了石膏,病人各種症狀都好轉,但發燒大約三天後才好。
聽了醫案後,我認為是小柴胡沒錯,但不應加石膏
如果加減的部分更好,應該不會第三天才完全退燒,所以不算是處方開得很好
但至少我覺得同學們終於親身體驗到兒科很多小柴胡證這件事了。
當然其實在中醫是不在乎體溫的,也就是中醫不管有沒有發燒,不是他治療的考量點,中醫管的是發熱與否,但體溫數字不重要。
所以嚴格來說,病人吃的藥之後,原本完全沒精神,吃不下,高熱,口臭,吃了一劑中藥後,就已經可以正常吃飯,精神體力都恢復,也不口臭的,體溫又降一點,病人自己有覺得高熱退下來,基本上就算是有七八成對證了,數字的溫度沒降不代表不對症,上面的症狀比較重要。
所以與其去看只會開大小青龍湯的醫師,老實說讓同學自學未必是不好的,而且我都把重點整理好給各位,相信各位好好去體會,就夠家人健康平安了。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