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治療「癲癇病」,已4個月不發病診療實錄】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點我找女巫

這位香港癲癇病人,本身為中醫本科生,也看過香港大陸各大教授名醫,因最後還是因「中醫師建議長期服用西藥」失去信心而來求診。

在2016/4/27前,一直以柴歸湯的加減為主,過去治療兩個月間發作減少近無。但這段期間裡,各症雖有好轉,但病人時不時會有「胃痛」情形,我總覺得病人有些根本問題我並沒有把握好,所以接著一直轉換處方的加減,最後也算找到那個我沒掌握到的問題,果然起到了更好的療效,記錄及分享如下:

病人初診時,發作約1.5個月發一次(每日服1顆抗癲癇藥),後來只要有快發作的症狀:心悸、上衝感、瀕死感、短氣,即立即服用第2顆打癲癇藥,即未再發作(發作時昏迷、意識不清、吐白沫、身前傾)。

2016/4月前柴歸湯主要有胸脇嚴重苦滿加上腹痛嚴重問題,對於病人一直以來都仍有胃痛問題,我曾以旋覆花代赭石得到短效(就是有藥不痛,不加這些藥又痛),我覺得一定是沒打到根本,加上病人的體質方面進步並不如我理想,所以一直跟病人溝通著調整處方的事。(因為病人認為都在持續進步,並不想有大調整怕反而癲癇覆發很快,還好我表達了我的意思後,病人還是願意信任我,繼續服後來調整過的處方)。

因為我一向認為,一個好的處方,打到根本的完美處方,應該是服後讓「各項症狀都接近正常健康標準」,經方著重的十問也是一樣,每一項都應該是服藥後均好,而不是只有某幾個不好的症狀變好,有些沒好,甚至出現原來好好的症狀也變差(比如服藥後大便好了,臉卻長痘,而且越長越多)。

用這樣的要求去看「胃痛」,我覺得沒解決這問題就是沒把病人的體質根本把握得很好,於是針對了胃痛的狀況,我調整過幾個方向,用過柴桂乾薑湯、小柴合三黃、柴陷湯、柴龍牡……每種用方後都有一些好了,又有一些不好的症狀,實在很惱人(而當中的柴陷湯是最接近滿意的一次,於是重新檢視發現了我跟病人一直沒注意到的問題)。

2016/6/25,病人餘症:便前腹痛而不淨感,咽中堵塞感,咽中時有腥味,發熱,入睡差,口咽乾喜冷飲,手足溫,小便頻而黃,面易泛紅,兩星期會有一次左右的上衝心悸感,左右側頭痛,腹診心下硬如板。我突然發現自己一直繞著「胃疼」去轉有問題,這個胃就是中醫說的「心下」,也可以是心胸痛,如果是心胸部實症的小陷胸湯有效(柴陷湯有效但黃連致腹瀉明顯),那上焦實、下焦虛是確定的病人體質。上焦實症也很多種,既然咽痰多有腥味,是否可推斷有心胸痹痛的「栝蔞薤白半夏湯」系列有效呢?而最後我是選用枳實薤白桂枝湯

選用「枳實薤白桂枝湯」的原因,主要因為再次請病人觀察有沒有胸痛問題(以前都沒說,原來是有的),病人說有胸緊(痛?),這就是實症(栝蔞實、枳實、厚朴去實行氣),又有上衝感(桂枝可用),腥味結合咽中有堵塞感,打呼多可以推定痰多(薤白去痰,當然還要加半夏了),還有一點,就是原本兩脇痛,結合「胃疼」,可以解釋成「脇下逆搶心,怎麼看這個方子不管從八綱分析,或是藥理分析,都是很適合,很對病人的症,於是我這次就很有把握的用下去了。

最後我是用「小柴胡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給予了 7 付,果然起到了驚人的效果。

 

2016/7/3回診,前次重調處方為「小柴胡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7付後,病人一直以來說的「胃疼」真的消失了,但卻在服藥後明顯感覺胸口痛、兩脇及背痛,每天多達1-3次,但咽痰冷感、痰腥味、胸腹原本的緊繃感卻減輕,發熱亦止,睡時反而多了背冷感(以前都發熱,以熱多為主),運動時仍易有上衝心悸感。胃口好轉,口乾止,短氣感減輕。後續以同方再予 14 付。

2016/7/14,感冒而有鼻塞鼻涕、忽冷忽熱感,於是中途換成柴胡桂枝湯加減。好了後又換回上方續服。

一直到2016/8/23前,我還是一直請病人服用上方,雖然一開始病人的反有胸痛、兩脇痛、背痛,但因為其他症都在減輕中,我認為只是藥在去實時,不通則痛的短期反應之一,所以請病人繼續堅守,後面會慢慢不痛的。果然服了近兩個月後的今天,腥痰味及痰感都沒有了,胸背痛亦止,兩脇原本又痛又脹滿,現在只有右脇痛,左脇不痛了,胸口的緊繃及腹痛都是一天比一天減輕,眠納佳,便前腹痛減輕,且大便較以前成形,目前已從原來的抗癲癇藥早晚1顆減至早晚各0.5顆,已觀察一星期,狀況均好無不適,而且到目前為止已4個月不發癲癇,加上最近連發作前的上衝心悸感也很少,即便運動還會有,但感覺到很輕微,我認為基本已經沒有發作的可能了(當然更好的是把痰清得更乾淨會更好)。

最後叮嚀我待產期間不間斷的服用中藥,再把剩下的抗癲癇藥減去即可。

 

分析:

經方怎麼去看癲癇的病呢?

的確在歷代醫案中不乏跟「痰」有關而起癲癇,但依我們學習的經方中醫裡,它畢竟還是要回歸到八綱及六經辨症的範圍裡。也就是我們還是依病人體質的根本問題著手治療。以這位病人為例,上實下虛是很鮮明的,我覺得雖然病人有「痰」,但為什麼同是有痰,有的人發為癲癇,有的人不會呢?另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虛」

案中的「上衝感及心悸」,在它的出現必須是「由虛往實」的地方衝,如果下部不虛,也就不會形成上衝感了。因此在治療上,去痰是很重要的一環,但下虛的問題一定要配合解決,雖然此案以桂枝處理上衝,但並不代表所有上衝都只能用桂枝處理,到最後我們還是要結合其他症來看。像這位病人有明顯腹痛的,又有心悸,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以白芍為主的小建中呢?如果病人呈現的是上衝感不明顯,但有虛熱及心動悸的話,反而是適合用白芍為主的處方的。而小建中也是補下虛的處方啊,所以你說癲癇的下虛有特定的公式嗎?其實也沒有,這也就是經方很難學習的地方,最後我們都是要經過詳細檢查考慮後選方,才能選用到很適合的處方。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留下第一則留言

部落格文章搜尋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

俏女巫粉絲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