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開立處方,有一半依病人陳述,有一半依望聞切,兩個部分都很重要
其中一部分不準確,影響的就是處方的對錯。
最近很多學生的病人,主述都不是醫生辨證的重點,反而容易誤導。
常見病人主述胃脹肚子脹,如果依此為主症,怎麼調整處方都不對,依病人焦慮的望診,換成柴龍牡,後而中病了。
又或是皮膚病病人,初診明顯一脈熱證體質,主述皮膚病外,無表證,對於夜尿2次,解釋為之前吃中藥才開始,平時不會。
於是依熱證處理無效,我覺得小便不利是主症,可是病人一直否定,最後考慮用五苓散,五苓散應該有心悸,於是請病人觀察有沒有心悸,病人才說「仔細觀察是有感覺到心跳聲,但不大。」
(心悸定義請看「十問健檢」直播影片)
五苓散最重要是:心悸、小便不利,汗多喝多怕熱,怕風。
這四點的前兩點是重點,卻在初診被病人否決,當然處方就會開不對了。
所以有時候,也真的不能怪醫生開錯,醫生是依病人陳述開方外,大多是依病人陳述卻一直沒開對,才會考慮依直覺跟經驗選方。
(不過真的每個地方民情不同,覺得台灣病人真的可以考慮先依直覺經驗開方,目前台灣學生的病人經驗,誤導的很多XD)
但這真的不能說是病人的錯。很多同學來上課都已經學到可以開對方的程度
一但同學要當病人的角色示範時,他的陳述就會變回病人
比如他說他肚子不脹,同學細問發現其實是有脹的;同學自覺不怕風,但同學仔細覺得他怕風。
病人跟醫生資訊不能有效傳遞是個困難,除了教育病人很重要
(所以為什麼從學生第一天來上課就說要把自己放在醫生角度,學會放掉從病人角色的陳述,想現在已經上課半年,大家才比較能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
醫生經驗的累積也很重要,因為你的工作就是從一堆錯誤訊息中選中沒在選項中但可能才是對的答案。
影響因素很多,綜合到最後就變成兩個字,就是「醫緣」。
哪個醫師能猜出對的答案,也許就對了。
可是,這不是要靠運氣?靠時間嗎?
希望作為病人也能配合,為了幫病人找到隱藏在背後的訊息,有時候我會要求病人提供很詳細的每天作息表
有的病人覺得煩覺得懶,但不是這麼做,其實很容易錯失很多核心資料的。
(不過也不是每個醫生都喜歡病人寫每日十問詳情,我個性比較喜歡,同時跟的學生也發現,裡面真的隱含很多平時沒講的重點,所以我常說,魔鬼出在細節裡啊!)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