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作用、副作用與禁忌全解析|誰能吃?怎麼吃才安全有效?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點我找女巫

麻子仁丸作用、副作用與禁忌全解析|誰能吃?怎麼吃才安全有效?


本文女巫將會告訴你:

點擊目錄,可直接跳至相關內容。


麻子仁丸是一種出自《傷寒雜病論》的經典中藥方劑,常用於緩解便秘與腸道乾燥問題。

隨著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壓力增大,便秘幾乎是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困擾,從學生、上班族到長輩皆有可能。

但你知道嗎?
雖然麻子仁丸常被拿來當作「萬用通便藥」,若體質不符,不但排便無效,還可能導致心悸、腹瀉、體虛等副作用!

因此,正確認識它的組成、藥理作用、使用條件與禁忌症,才能真正有效又安全地使用。

千萬不要覺得「便秘就吃麻子仁丸」是保險的選擇,否則可能越吃越虛!

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解析:

  • 麻子仁丸的經典組成與服用劑量

  • 與其他通便藥的差異

  • 每味藥材的古中醫意義與副作用解析

  • 適合與禁用體質

  • 小孩能不能吃麻子仁丸?

  • 真正治本的方法是什麼?

最後也會介紹一個0基礎也能學會辨體質、抓處方的課程,讓你不再靠運氣試藥,而是真正「對症調理,一次根治」。

 

【麻子仁丸的組成與用量】

麻子仁丸」出自中醫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其原文藥方組成如下: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為什麼不能用粉劑或湯劑?

許多人現在買到的麻子仁丸,是以「科學中藥粉」或湯劑製作的產品,但這其實已與古方設計的「丸劑」劑型不同

麻子仁丸設計為「藥丸」是有原因的!

  • 丸劑的藥效較為「緩攻、專一」,適合虛弱體質。

  • 科學中藥粉或湯劑,多為爆發力強的「掃蕩」型,反而更容易傷正氣

  • 非丸劑的藥效分散,還可能影響其他臟腑,增加副作用風險。

因此,我在臨床上多使用自家中藥行依《傷寒論》原文原比例製成的麻子仁丸,效果佳、副作用小。

❗選藥提醒

不只要看劑型是丸劑,更要看比例是否依原文製作!
市面上雖然也有標榜丸劑的產品,但藥物比例不符經典方,效果與安全性也會大打折扣。

 

【麻子仁丸與其他通便藥差異】

你可能聽過不少中醫師在處理便秘時,開立「麻子仁丸」,但也常見「承氣湯系列」如大小承氣湯等通便藥。

那麻子仁丸的獨特性在哪裡?

關鍵在於「潤中有攻、緩中有力」:

  • 承氣系處方:以枳實、大黃等強攻下藥物為主,力道猛但容易傷正氣。

  • 麻子仁丸:加入麻子仁與杏仁這類潤腸補津的藥物,形成半攻半補的配伍設計,更適合虛弱體質與老年患者使用。

如果你是長期便秘、體虛、易累的人,直接用承氣湯反而可能越拉越虛!

 

【麻子仁丸功效及藥物分析】

麻子仁丸適合用在體虛體質,便乾便硬結的虛弱病人身上。

要了解詳細藥方的功效,從處方的藥物配伍來看,就能略知一二了。

  1. 芍藥|治下腹陰血虛,緩絞痛又助排便

    在我的初級古中醫課程中,開宗明義就幫同學把《傷寒雜病論》中,醫聖張仲景原文隱含的陰陽病位做了個整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病位的陰陽=「桂枝治陽分、芍藥治陰分、柴胡治半陰半陽分」。

    芍藥是《傷寒論》中「治陰分」的重要藥物,位於橫膈膜以下的下腹陰血區。

    • 對月經異常、便秘、小便異常等下焦問題都會用到芍藥。

    • 在麻子仁丸中,是為了補充下腹陰血,舒緩因便秘導致的脹痛與絞痛

    但也因為芍藥強補陰分,若用在心陽不足的體質(如心悸、怕冷、出汗多),反而會導致「陰盛陽衰」,衍生心臟虛弱、免疫力低下等副作用

    芍藥的陰分,剛好就是橫隔膜下 — 下腹這個部位。
    所以在原文中,月經子宮問題、排便、小便…等,只要有「下陰分腹脹腹痛」,都一定會用上芍藥這個藥去加強下腹部的氣血。

    在麻子仁丸中也是如此的概念!
    因為排便乾結如鞭,非常難排的情況下,腹部的脹痛或絞痛感也很常見。
    這時加入芍藥加強腹部氣血,有別於枳實、大黃、厚朴是以攻下為主,芍藥補虛以幫助排便,相較攻下的通便藥來說比較不傷氣血。

     

    可是芍藥也並非補虛就是好。在陰陽的定律裡,陰與陽是一消一長的關係。
    所以我在高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當教到用藥副作用的提示時,我會更強調芍藥強陰後,導致陽分(心臟力量及表陽)虛弱的問題(陰長陽消)。
    加上陽分的心臟力量及表陽又是百病之始,也就是,只要陽分一弱,就會開始延伸上百種不同的疾病可能。

    所以高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我會特別提醒同學注意芍藥的用量,並且運用前也要再次檢查病人的心臟力量及表陽是否強盛。
    如果沒仔細檢查,卻把含芍藥的麻子仁丸的藥方,用於心臟力量虛弱的體質上,會變成排便好了,但衍生出心臟虛弱的相關疾病(如:免疫力低下、心血管⋯等疾病),那就得不償失了。

  2. 枳實、大黃、厚朴|強攻下藥,通便解脹

    這三味是「承氣系」核心配方:

    • 枳實:去除有形宿便

    • 大黃:通腸瀉下,增加腸道蠕動

    • 厚朴:化氣消脹,緩解腹痛

    但這三者的攻力過強,若體質虛弱,容易出現:

    排便不成形、拉稀、腹瀉、氣虛、傷津液等副作用。

    因此單用這三味多用於「實證、熱證」的便秘,而不是陰虛體質。



    但單純以這 3 藥來說,去實通便力強,但往往也會攻到身體需要的陰血、傷及氣血正氣。
    而增加蠕動的同時,也易產生新的脹氣。體虛者,使用後常見排便不成形或稀拉。
    這都代表排便時,有過多的水份同時排出。這些過多的水份大多是身體所需的津液水份。
    所以使用這3藥後,如果體質不適合、用量又沒控制好,反而會因津液水份減少、而使體質出現正氣虛弱的症狀。

    因此,大多醫家不太選用只有這3個藥物組成的承氣系。

     

  3. 麻子仁、杏仁|潤腸補津,攻中帶補的君藥設計

    麻子仁、杏仁是麻子仁丸的靈魂角色:

    • 麻子仁:有潤腸、滑腸作用,是君藥、重劑量使用,特別適合「大便乾硬如鞭」的人。

    • 杏仁:潤肺止咳,這裡是治「肺失滋潤→大腸乾燥→便秘」的源頭問題

    杏仁能改善肺氣失宣,幫助水分下行至腸道,是從源頭潤腸的設計,不只是症狀處理而已!

     

     

     

     

 

我們可以利用飲食自療師課程中所教的食材定律,麻子仁及杏仁煮起來有黏稠的質地,我們說這是「陰液」,能潤滑滋養身體的乾燥。

麻子仁雖跟枳實、大黃一樣,色深味苦能通陰血消化系統,但黏稠的質地,比枳實、大黃多了潤腸通便的效果,更適合原文要求「大便如鞭」的病患。

也因此,麻子仁丸中的麻子仁,是重劑量在用的,也是本方的君藥。

杏仁比較特別,在《傷寒雜病論》中,杏仁大多用於止喘,那為什麼要加入麻子仁丸?

事實上我們仔細歸納原文後會發現,杏仁的喘是由肺經控水力出問題,使肺乾燥,引起同為屬金的大腸也乾燥後,大便堵在下腹陰血分,使之吸氣時,下腹無法納氣而快速吐氣,所引起的呼吸短促症。

所以本方使用杏仁非常聰明,有「治病從源頭根治的概念」(果然是醫聖呀)
讓杏仁在上陽分的肺經先潤養補津液,肺水能下至大腸。大腸津液充足後,對於過於缺水大便及乾燥的腸道就很有滑腸利下的效果了。

比起單用承氣系的藥物來得不傷正氣,攻下副作用也能減輕一些。


延伸閱讀:秋季喘咳用杏仁,如有腹瀉水腫小心咳喘加重

  1. 使用「丸劑」非「湯劑」,藥緩力專

    你是否買過粉末狀或煎煮型的「麻子仁丸」?那其實就已經不是張仲景設計的原方劑型了

    麻子仁丸的原始設計是丸劑,目的有三:

    • 藥效緩釋,不會強攻傷正氣

    • 適合虛寒體質,力量集中又不猛烈

    • 減少枳實、大黃等強通藥物的副作用

    湯劑是短期內爆發性掃蕩,常見脹氣、腹瀉、氣虛等後遺症。
    對連排便力量都不足的病人來說,湯劑只會讓身體更虛。

    所以我臨床上都強調:

    丸劑緩攻才是真正照顧體虛患者的中醫思維!

 

【所有便秘問題都可以用麻子仁丸嗎?】

你以為便秘就可以吃麻子仁丸?錯了!

麻子仁丸不是「治便秘」的通用方,而是專治《傷寒論》中「脾約證」的專病專方!

脾約證的條件是:

  • 趺陽脈浮而濇

  • 小便頻多

  • 大便乾硬如鞭

👉簡單說就是:小便多到連腸道水份都排光了,導致便便乾硬難排。

常見於:

  • 老年人(陰液不足、腸道乾)

  • 體質虛寒者(怕冷、不出汗、小便清長)

但如果你只是幾天沒排,沒那麼乾、也沒有小便多,貿然使用麻子仁丸只會傷津液、虛氣血、甚至導致低血壓、暈眩等問題!

 

而當今後世中醫很常用在一般的便秘上,這樣的用法,會導致藥力太強而有傷害心臟力量及身體氣血外。有些病患本身體質是因水道系統異常,而水滯留體內過多(停水人),也會因麻子仁丸補津液的效果使停水更多,更容易引發其他水道系統相關疾病。
(更多停水相關疾病,在初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會有詳細教學)

 

【小孩適合用麻子仁丸嗎?】

線上課學生專屬的學生群,有許多沒中醫基礎的媽媽,上完課後跟我說,孩子便秘都被醫師開過麻子仁丸。
但上了初級古中醫課程後,學到了芍藥的副作用,才發現原來之前孩子用麻子仁丸用到臉很紅、心跳變明顯,都是芍藥的副作用,如果沒來上初級古中醫課程,真的會害了小孩卻不自知!

麻子仁丸其實不太適合大多數小孩!

原因是:

  • 新生兒與幼童體內陰液充足,不需額外補液

  • 多數兒童便秘屬「汗出過多」,而非小便過多導致陰液枯竭

  • 若誤用麻子仁丸,容易出現:

    • 臉紅

    • 心跳加速

    • 夜尿、尿床更嚴重

    • 肥胖(脂肪即陰液)惡化

更危險的是,有些孩子吃久了,就再也停不下來。變成靠藥物排便,導致心力越來越虛!

✅建議:若非符合《傷寒論》原文脈象與症狀,不要讓孩子連續吃超過3次!

👉真正安全又根本的方式,是依照孩子的整體體質脈絡對證開方,從根源調理,而不是單靠治標的排便藥。

體質方是指,運用古中醫經典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的陰陽辨證方式,針對個人望聞問切後,客製化辨證出一個完全符合整體而非局部病症的處方。

 

【麻子仁丸的使用原則】

我在教學時常說,比起治好病,了解副作用更為重要。太多人都只想到便秘就用麻子仁丸,卻不知道這種治標的排便藥,就是一邊排便好了,另一邊在傷心臟傷正氣,用久反而會累積新的疾病。

以知為度

‼️以知為度‼️
‼️以知為度‼️
‼️以知為度‼️
太重要了先講3次!
原文特別提到「以知為度」意思是「有排便就可以停了」,不能習慣性長期使用。
但不少醫師或自學的者在用麻子仁丸時,會用到1—2星期或長期使用,並不是用一次有排就停。
這樣每用一次,芍藥跟承氣3藥的副作用就累積一次,久而久知開始有其他副作用症狀是可想而知的。

 

📌使用麻子仁丸前,一定要檢查自己是否符合「脾約證」條件,否則恐出現以下副作用:

⚠ 常見副作用:

  • 心力虛弱:心悸、胸悶、喘、呼吸短促

  • 腸胃傷正氣:拉肚子、腹瀉、脹氣

  • 停水加重:腸道積水、水腫、月經異常、尿路問題

  • 長期依賴:藥效下降、越吃越多、抗藥性錯覺

很多人誤以為藥量要一直加,其實是身體越來越虛,排不出來了!不是抗藥性,是副作用累積!

✅正確原則是:

    • 虛寒體質+小便多+大便乾硬如鞭=可用麻子仁丸

    • 否則,不應輕易使用,更不能久服!

但當今使用麻子仁丸者,不管小便多不多、大便有無乾得成鞭狀,只要便秘就用上麻子仁丸了(便秘不代表大便乾結,這是兩回事啊!)

原文中的「大便堅」指大便很乾,乾得跟石頭一樣沒水份。便秘是多天一次外,甚至會嚴重到想排排不出,要用手摳的(不要想說很噁心,很多老人家病重時是常見的事),加上大便堅,需要依初級古中醫課程教的腹診,檢查腹診要有條索物,且拒按難耐的實證腹診,才能「完全符合」用麻子仁丸的使用條件!

 

【為什麼服用麻子仁丸容易拉肚子?】

你知道嗎?若你吃麻子仁丸後出現:

  • 軟便

  • 稀便

  • 一天多次的排便或腹瀉傾向

那代表——你根本不適合用麻子仁丸!

✅真正符合麻子仁丸條件(脾約證)的人,用藥後應該是「通便順暢、排便成形」,

不會有拉稀或便溏的情況

這些異常排便狀況,都是身體在警告你:「這不是對的藥方!」

繼續使用,只會讓副作用累積、正氣虛損,身體越來越無力,甚至引發心臟與水道問題。

 

【麻子仁丸禁忌/副作用】

如果仔細研究古中醫原文《傷寒雜病論》,會發現其實治標藥很多,麻子仁丸這種補液通便的處方也只是其一。

其實治標方並非都有提醒大便通了就該停,但為什麼原文在麻子仁丸要特別寫以知為度呢?可見醫聖對久服這處方,是有明顯的疑慮,希望大家要謹慎運用!
若辯證不足、不對症就使用麻子仁丸,很可能會有以下的副作用:

1. 心力虛弱

  • 芍藥雖補陰,但陰盛會制陽

  • 體內本已陽虛(心臟無力)者,用久芍藥會讓心悸、呼吸短促、胸悶等症狀加劇
    不是抗藥性,是陽虛被你吃出來的!


心臟力量虛弱症:心悸、呼吸短促、胸悶、面紅、上衝、出汗多、易怕熱

若你使用麻子仁丸後,有以上這些症狀,都代表心臟力量已越來越虛。
有醫師或病人還以為:「麻子仁丸有抗藥性嗎?以前吃一點就可以,現在要加量吃才可以排出一樣的便量?」。
這其實不是麻子仁丸有抗藥性,而是因為一直用芍藥,讓桂枝的出汗加重,時間一長、大便津液更少,導致更難排,所以以為需要更多的量!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麻子仁丸用越久、藥量要越多,快快檢查你有沒有心臟力量虛弱的問題吧!

如果出現抗藥性,代表身體已經被傷的更深了,盡快停用,趕快找出治本體質方,從體質根本源頭處理!

2. 通下過度,耗傷正氣

  • 多數現代人為虛證便秘,用承氣系通便藥反而導致軟便、腹瀉

  • 每拉一次,就是耗損一次津液與正氣

長期錯服,體質會越來越虛、免疫力與消化力全面下降!

 

實體四診課時,我會手把手教到腹診檢查
上過實體課的同學都會發現,腹部虛證的人約90%。真正要用到麻子仁丸這種「大便鞭」的病人,必須是腹診有條索物、且具備實證腹診要件的病患(實證腹診要件在
初級古中醫課程有詳細教學)。
但以當今腹診比例來說,10-個裡只有1個實證,才「疑似」可以用麻子仁丸。

那另外那9個虛證腹診的便秘者使用麻子仁丸會怎麼樣呢?
虛症腹證用實證通下藥,最常見反應就是「軟便或拉」。軟便或稀拉都代表腸道中的水份「過多」(水份剛好,排便就會成形,且不軟、不硬、也不黏)。
很多人不知道,這過多的水份,就是正氣中需要的「津液」。如果過多的這種津液一直向外排,身體的正氣,也會因為津液的流失,而越來越少,體質正氣就會越來越虛弱

總結來說,如果你用麻子仁丸後的反應,是軟便或不成形。只要每拉一次,正氣就虛一點。
長期使用下來,一點一滴的傷害正氣,影響還是很可怕的,
所以不要以為現在沒事,就輕易認為處方是對的,原文真的要看、要照做!

註解:
《傷寒論》:病者腹滿,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宜下之。
原文說明了,什麼人能攻下?腹診實證啊!
(但按之痛的痛,跟一般認知的痛不一樣。實體四診課時我會詳細解釋什麼叫痛跟不痛,沒上過實體四診的同學請不要自行判斷。)

3.停水加重,引發全身水病

  • 麻子仁、杏仁屬重劑補液藥

  • 若腸道或膀胱本已有水滯現象(腸鳴、腳腫、浮腫、經期異常、胯下濕…)
    繼續補液會導致停水更多,水病大爆發!

可能引起:

  • 腎水不化、氣短、頭暈

  • 嘔吐、胃脹、易餓易飽等消化問題

  • 水腫、糖尿病、頻尿、夜尿、月經濁量異常

 

仔細看劑量的話,麻子仁跟杏仁的量都算大。麻子仁杏仁都有補液作用,如果劑量輕就算了,麻子仁丸是劑量重的補液藥方
有些病人雖然便秘,但腸道裡堵的除了有形宿便外,腹診可以檢查出腸道很多水(尤其右下腹升如腸一帶),或輸尿管、腎與膀胱停水排不出去。
這時如果使用麻子仁丸,就會讓下腹下陰分的停水更多。更多大小便的水液排不出,會造成腎、泌尿道、月經、排便、腳腫、氣短、胯下濕及糖尿病…等相關水病。
如果出汗多、小便少的體質,這種不符合原文要求,卻依然使用麻子仁丸時,補液容易造成停水。停水易引起胃口不佳,嚴重時胃裡堵一堆液,還容易引發其他嘔吐、暈車、胃酸胃脹、易餓易飽…等各種病症。

 

【麻子仁丸總結】

麻子仁丸原文總結:三個關鍵字看穿一切!

講那麼多,其實醫聖早就在原文中寫清楚了:

🔑「以知為度」——只要排便,就要停藥,絕不能久服!
🔑「小便數」——證明陰液正在流失,不能再誤補
🔑「大便鞭」——乾硬到像鞭子才符合適應症

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符,麻子仁丸就不該使用!
不是所有便秘都能吃,不是通便就等於調理!

✅回到原文、看懂條件、對症施藥,才是中醫真正的智慧!

 

如果想自學自救,可以來上 0基礎的體質自療師初級課,我在設計課程時,把古中醫知識整理成中醫小白都能上手的SOP,用簡單5步,就能自行找出體質方,真的做到回到根本源頭的處理,一網打盡身體延伸的所有病症。

乍聽之下會以為很難,但這其實都是有邏輯的,就算是 0 基礎的一般人,也可以做到改善全身大小毛病,得到真正的有感健康!

不信治本可以同時治所有病痛的,請看這兩篇👉體質方回饋1體質方回饋2

對課程有興趣的話,歡迎私訊報名😊

或是你想要先簡單了解、討論中醫、食療、養生話題,歡迎來食療群一起聊天,目前4000個人囉

👉加入LINE食療養生群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留下第一条评论

部落格文章搜尋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

俏女巫粉絲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