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國中就領悟出「人性就是越得不到越想要」的道理
結果這人性的弱點,年紀再大,都依然存在
例如巫媽每次不舒服或小毛病又犯,總是先吃其他醫生的藥
都沒好還更嚴重了,最後是吃我給的體質方中藥才好
「 不舒服 ➡️ 其他中西藥 ➡️ 我的藥 ➡️ 終於好 」
這個循環少說5次,怎麼就不直接用體質方就好了?
我前思後想,終於明白,原來是其他醫生要等很久
尤其香港的醫療,掛號都要等上半年以上
而體質方,太隨手可得了
於是最近巫媽抱怨突然有尿泡泡時,我說
「這個吼,要吃中藥有點難,裡面有一個藥訂不到喔,訂到藥再跟你說」果然,巫媽每天抱怨中西藥副作用外
打來問必問藥材訂到了沒?
想當然,拿到藥就很乖的把其他藥停了
專心喝體質方又好了
(而且我還故意說只訂到3天份,反正要讓她想要要不到,要等待,以後才會珍惜)
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這種人在你我身邊不少
多的是掛號等上幾小時都願意
看不下去了,勸家人朋友找我學生看病
想說這種體質方中藥也沒那麼難好
但最後都被當耳邊風
正因為人性就是不理性
所以,真的理性的人會為了讓病好而為之
但大多數的人,嘴巴喊不舒服
其實自己根本不想病好
只想盲目追逐所謂難約、難取得的藥
所以病一直沒好,真的要檢討自身啊!
事出必有因!
巫絲們如果身體有病症,千萬要趕快找體質方做治療
體質自療師課程中會教大家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體質方
大人長期尿泡泡,老了容易一堆慢性病外
尿泡泡就算不是尿蛋白,也是體虛生病的前兆
我每天必問小孩大便外,也一定問尿有沒有泡泡
最明顯是一直沒泡泡,突然早上尿泡泡
就知道小孩(大人也是)不是睡太少
就是汗太多或胃停水
如果不立刻去睡覺補眠或減少喝水
很快就會腸胃不適或發燒了
後世中醫的確看到尿泡泡,治腎為主
離不開各種補腎陰、腎陽、腎精⋯
但其實在最遠古的古中醫原文《傷寒雜病論》裡
像最有名治腎的處方—腎氣丸
除了地黃、山茱萸、丹皮⋯等這些比較走陰分或腎的藥
更看到薯蕷、茯苓、桂枝,這些強陽分心臟力量的補藥
先想像下大雨後,水從山流到溪河時
溪河水流應是急促
這代表雨水從山頂流到山下,再到溪河是順暢的
如果大雨後的溪河一點也不急促
那我們可以想像,水一定在山頂到山下有所堵塞
也累積在山裡,隨時泛濫成災
尿泡泡其實就是不急促的溪河
這時可能水停在胃裡、胃脹胃不適
也可以水停皮表,水腫肥胖
也可能從汗出去,就是泛濫溢出
(註:古中醫並不鼓勵出汗太多,所以這不是正常喔)
不管水停在體內(山)的哪裡
我們都要想辦法把多餘的水往溪河導出
如果只治腎,那就是只處理山下的堵塞
但有沒有可能是山上堵住呢?是有可能的
所以醫聖不會只治腎,還會治山上(上陽分)
上陽分就是靠心臟力量在決定功能好壞
所以桂枝加強心臟力量、茯苓通利山上水道
薯蕷補上陽的體虛,把山上的堤壩蓋好
藥雖少,但從上而下,從本到標,面面俱道
這就是古中醫跟後世治標只治腎的差別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