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氣虛用人參補,補了上火頭痛,太溫燥又說改西洋參
結果西洋參吃了胃口變差、胃脹胃酸、還虛汗變多⋯
你們有沒有想過
‼️氣虛根本就不能用人參補‼️
補錯了,人參、西洋參、丹參
怎麼換參都出現小毛病
就是身體跟你說
你補錯了,別再吃了
我常說,現在Google 的中醫知識
都是後世中醫派別,跟古代中醫是完全兩碼子的事
後世中醫的理論裡
只要說話沒氣、手腳沒力、飯睏易倦
一律認為沒力氣就是氣虛,用人參補氣
沒力氣補氣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是人參補氣?
我到現在也沒很懂依據出在哪
若知道的請幫忙補充原文依據在留言處,謝謝
(應該是宋朝後的醫家,也就是後世中醫的醫家,算不上古傳中醫)
而古中醫,是中國醫學最古老的經典為依據
尤其中國史上第一本教辨病治療的處方書
由譽為「醫聖的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
(中國醫聖張仲景這名,小學歷史有教吧?🧐)
而我教的古中醫
一向強調以醫聖的《傷寒》為依據
根據《傷寒》一書,的確處方中有人參的運用
再歸納運用的適應症,有2特點
(所以真正氣虛,人參只是處方中的小角色,補氣根本說不上,如小柴胡湯⋯)
如理中湯,因腹瀉拉水嚴重,陰液流失,氣會根著流失
這時人參主在回補陰液,陰液足了人就不氣虛了
所以也不能說主要功效在補氣
依據醫聖的《傷寒》
「疲勞、氣短」都是心臟力量虛弱的「陽分虛」
(依據在《虛勞篇》及《太陽篇》)
所以古中醫主要不用人參,古中醫對陽分虛
幾乎原文都在用「桂枝」
但桂枝單用會上火躁熱,排便變差
所以我在初階體質自療線上課教學時一再強調
「不要自己把桂枝加到處方裡,而是要學會選對原文的桂枝類」
原文70多個含桂枝的古方
只要選對,依原文比例跟劑量運用
不但不會病上火躁熱問題
在處理病症時,大多能同時處理所有小毛病
做到一網打盡,一舉多得的功效
至於如果選出正確含桂枝的古方
這部分其專業,建議有興趣學習古方運用
可以報名古中醫「體質自療師」課程喔!
很多人只以為溫補會上火,就要涼補
卻不知道‼️溫補涼補,補的東西不一樣‼️
今天來教大家簡單的原理
✔️溫補:補氣中之氣(動能)➡️氣旺生熱
✔️涼補:補氣血的津液➡️津液多生虛寒
溫補大多辛辣味或甘甜味為主
以助陽氣,陽氣就是人體看不到的動能來源
精神、情緒、意志、力氣、智慧⋯都屬陽
所以補氣使人高亢、精神百倍
但如果本身陰血系統就堵塞
少陽陽明裡熱重的,補陽氣只會更高亢
讓人情緒變煩躁、精神過度亢奮而失眠⋯等
(像是生薑、桂枝⋯)
但涼補就沒副作用嗎?當然有
涼補適合口乾咽乾、乾症的人
涼補大多質地黏稠,補陰液之品走血分
(涼補像是熟地、麥冬⋯)
血由「精津液」組成,精多生熱、津液多生寒
所以涼補不上火,因它就像幫你體內的心火澆了水一樣
津液(水)多,溫度就會降低
但如果你本身心臟力量太差
使得多餘津液排不出去,而體內停滯水液太多
這時如果用涼補,絕對是會讓停水更加重
最常見就是胃停水的人,涼補完很飽
胃口變差,胃脹胃酸,甚至有的涼補會有黏膩感
所以也不是補了沒上火就沒事
涼補完胃停水過多,也會造成胃與心臟負擔
反而增加心血管、高血壓、或心臟及胃病風險
其實很多人涼補不行、溫補不對
主要是因為‼️兩種極端的問題同時存在‼️
兩個一起用頂多治標,副作用還是得承受
建議怎麼補都不對的,還是找出體質方
從體質根本問題去解決
最後所有小毛病一起好
你就發現連補都不用補了👍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