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為一西藥藥劑師,有每年體檢並服用西藥的習慣。
由於兩年前體檢時被診斷為再生障礙貧血一病,接著以西藥控制後,指數均回到西醫標準的正常範圍,但病人仍感不適
(有些自述是西藥副作用,有些則為本身症狀),故慕經方之名而來求診。
病人初診自述:胸悶而欲捶胸,時而心悸,蹲起頭暈,頭頂如被勒住一樣而有脹緊感
兩頰微微泛紅,時有發熱感、腹癢手抖,自覺手心熱而手汗多(手足涼)
環跳腫脹、睡淺,大便每日行,清晨時有急迫性溏便,體力精神差,其餘一切正常。
初診時我聽到頭頂有脹緊感,就聯想到「苓桂味甘湯」了,沒想太多就開了這四味藥。
病人 5 付藥後回診自述各方均有改善,當時心裡以為可以當初病較重,所以 5 付藥丸少,而沒有自己預期的一劑知之效?
由於所有症狀都有好轉,想說同方再開 10 付,應該好轉得會更明顯了。
開方後的隔天我就後悔了,突然想到,如果合「真武湯」不是更適合嗎?
但想改處方時,前台告知10付藥已寄出,於是只好待病人回診再改了。
未料三診時,不但胸悶沒有,腹癢、頭熱、暈眩亦好很多,目前只有雙手用力拎重物時才會有胸悶等問題,也不太自覺手熱,平時都沒有感覺了,而 5-7 點的晨起大便急迫感也沒了,原本的溏便也開始轉為正常的成形便了。但我最後判斷,仍有些腎陽虛的問題,故改以真武湯 7 付。
可是後來反而有反覆狀況,於是我一直在想,我很確定是桂枝系處方來選方,但為什麼大便一直不好呢?
經過這個月的診療,我找到答案了,也真的在找到根本問題後,效果特別的好。
1月的時候,幾乎都是苓桂朮甘湯為主,原來的胸悶心悸,頭頂緊脈感幾乎都是越來越好
一開始的大便都還是晨起的每天一次,時有急迫感(像忍不得一樣)
都是偏軟,時有成形,但不至於稀溏水樣便,也沒有腹痛或拉肚子的症狀。
可是明顯的,當苓桂朮甘湯服了一段時間後,大便開始出現無排淨的感覺,腹診上的確是有些宿便的,加大黃幾付,排得較好,換加白芍,因加速了靜脈的回流,胸悶心悸感加重,其實以上的加減都用不到一星期,因為我心理一直有個感覺,覺得主方不對。
我常說,一個好的主方,應該是吃了之後各症都有好轉才對,而不用做太多的加減
尤其這個既有的大便問題,更應該從主方的選擇上考量,不是做加減去幫助它。
但是這一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在這個大便的症,說有問題,其實也不算有問題,大便都是一天一次,是合中醫標準的,沒腹痛,也不是次數太多太少,排便量一向都不錯,要怎麼看出是大便有問題呢?
於是1月中的某天,我發了 QQ 請病人陳述一下再障前大便的每日次數及狀況,還有反續到服藥後的大便變化
我需要知道她詳細的大便病史,好讓我找出能顧及心臟部份的症狀(胸悶心悸,頭頂緊脈感,手抖,兩頰紅)
同時並顧大便不順的最適處方。
這個一問還真是很重要,在我發問的時候,其實我心理在猜想,病人過往應該是有脾胃虛寒的症狀,大便稀軟,不成形而一天數次,水樣便多……等等。果然她雖然是落落長一篇的病史,但反覆的大便不好時期,都是以水樣便、稀軟次數多為主,這次我很有把握的開了桂枝人參湯。
這個處方呢,在經方家裡大多用於西醫說的腸胃型感冒,也就是表症(發熱怕冷、身疼痛,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無食欲……)伴有虛寒性下痢時用的。
但為什麼也能用在再生障礙貧血症的病人呢?
主要是因為中醫著重在「症狀」,而非病名。
症狀能真實反應體人體質的虛實寒熱各症,這些問題總得來說都是一種「不平衡」,把不平衡調節回來,疾病自然而然不容易產生,而達到治病效果。加上大家可能也忽略了一點,就是虛寒症大多可呈慢性發展而為慢性病,慢性病也就是症狀一直存在甚至更為嚴重,但卻沒有劇烈不適且突發的狀況。
所以同樣為西醫說的腸胃型感冒,一樣就是感冒症狀+下痢拉肚子,中醫要分寒熱,熱症時常用的葛根湯或葛根黃芩黃蓮湯,就比較少有慢性的這種症狀呈現(表症+下痢比較少,但也有慢性的發展,但少見於下痢,反而多見於上部熱症,此篇暫不探討)。
總的一句,中醫是同症同治的,這位病人腸胃虛寒而致大便急迫且偏軟無淨感,我們可以用人參湯處理(也就是理中湯),再加一味桂枝,是加強心臟搏動力,促進動脈血流,處理胸悶心悸及頭頂脹緊感,合在一起,正好是桂枝人參湯。改為桂枝人參湯後是先開5付藥,主要是看大便的效果。
2016/2/2電話回診,胸悶心悸已無,頭脹緊感減輕許多,手汗減少,手抖待觀察(病人沒什麼感覺手抖,但我在病歷寫待觀察的意思,其實就是我要我本人看過可以才算,因為有時候病人的定義跟醫師的定義是不同的)。
而大便呢,一天1-2次,較為成形,急迫感減輕,明顯排得乾淨且較以往順暢,小便有些偏黃,味稍重,剛好最近有點要感冒的感覺,出現感冒初期的咽疼,痰中亦稍有血絲,後面這些症狀我認為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接下來看是否需要調整某些藥的劑量即可。
從2015/12治療至2016/2月時,胸悶心悸已無,頭脹緊感減輕,手汗減少,手抖偶有,大便急迫感減輕,較以前有排淨感且感覺順暢,當時服用的是桂枝人參湯。
從2016/2/2至2016/6/4期間,病人因服用桂枝人參湯後,咽中易有痰感、大便急迫感雖減輕,但大便量少而有腎俞、繞臍痛等問題,於2016/4/16更換成柴胡桂枝乾薑湯,服用7付後各症狀均好轉,因無發熱盜汗等問題,處方改為桂枝人參湯加柴芩夏湯。
中間因故停服中藥,至2016/6/4為止,病人九成症狀已好:頭脹緊近無、小指抽筋已止、咽痰感止、胸悶近無、腰酸及晨起頭暈止、大便急迫感已幾近正常,且大便開始偶有成形,量多亦有排淨感、精神體力好。目前餘有的小問題只有月經仍未至(事實上在治療過程中有在2016/2時來過一次),兩頰時有泛紅,掉髮仍有、時有牙齦出血。
由於大多回到健康標準,中藥部份仍以原方鞏固療效,月經部份因為之前服用西藥己停一段時間,經期的恢復需要些時間,但只要症狀都在進步,基本不用過於擔心的。
其實這個醫案讓我回想到我恩師倪海廈老師的第一堂課,他說:「人體像一個圓球,你從外面每個點切入,都可以達到中心點。」。
上例中的「苓桂味甘湯」可謂從心臟治療的處方,而「真武湯」可謂從腎臟治療的處方。
從該病人的問題中,我推測應該是腎陽虛而引起心陽虛的症狀(胸悶心悸,欲捶胸等)
由下虛而熱上衝,而有心陽上越之象(兩頰泛紅),以苓桂味甘湯從心治雖然得到連病人都很滿意的療效。
但真的要我評分,我會說這個處方是80分的處方因為還有一個更源頭,腎陽虛的問題。
而我想,當初如果初診就會真武湯,應該會有更好的一劑知效果。
當然,我們回不到初診,不過我想說的是,中醫其實之所以效果沒有像西藥那麼快,也許不是中醫本身比較差,而是醫師開出幾分的處方問題而已。如果能開出100分的處方,絕對有一劑知的效果,但如果是60分的處方,也許病人也會感覺到有改善,但時間可能是服藥半年後的事,當很多中醫都開出60分的處方時,讓一般人就認為「中醫效果慢」,實在對中醫很不公平啊。
(以上雖然真武湯之效果如何還待病人回覆,但因為很有把握我就先做分析了,待病人回診後再補上回診狀況,請繼續鎖定醫案分享,謝謝。)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