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巫媽打給我第一句就是
「外面很冷,你要多穿點啊!」
媽媽的愛啊,一天大約重覆10次
(以前會覺得不耐煩,自己當媽後其實感覺蠻暖心的)
—
這裡想提醒
好像一般人都強調冬天出門要保暖
但其實睡覺時的保暖更加重要!
身體靠心肺(上陽分)去調節表層正氣(衞氣)
以衞氣調節,適應外界溫度
(可參考《內經》中對心肺和衞氣的論述,這裡不多說)
但在睡眠時,心肺屬陽
陽氣會往內(裡)收藏
心肺陽氣內藏
表層正氣會相對白天不足
(因為表層就是心肺在管)
所以睡眠時
表層衞氣是最虛的狀態
這時沒保暖好,睡覺時的表虛最易讓人體受外邪所襲
所以白天穿多少
睡覺時要比白天多穿點
或用這種法蘭絨的床組
保暖度會比較夠
當然,睡眠時也不要忘了穿襪子喔!
襪子也建議穿有筒的把內踝腎經處包覆好
法蘭絨床組真的很暖很舒服
睡時穿多會熱出汗蓋少又冷就是心肺異常了
心肺功能異常不是穿多穿少就會好請找醫師學生處理吧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分享一個以前臨床久咳不癒的醫案
患者是位瘦弱身材的男子,年約50已白髮蒼蒼
來就操著東北口音說著自己咳嗽史(東北口音真的是⋯每次聽我都蛤蛤蛤?那個捲舌捲到天邊兒去了~我聽力差😭)
小時候沒有氣喘或過敏史
反而是出社會後
一開始也只是喉嚨有一點點痰
雖然反反覆覆,但至少以前吃喉糖或中成藥就會好
近5-6年開始天氣過熱過冷就易咳
吃龍x散跟看了很多中醫都沒好
喉嚨那顆痰卡在那
有時吞嚥大口一點也會嗆到或發咳
我請他給我看以前醫師的處方
果然是我猜的治熱痰處方
清熱化痰為主
他不止咳嗽,心悸易喘常要吸大氣
從望診上看
體瘦面黃暗,兩頰紅,唇舌乾
還有點掉髮(小禿頭)
我就明白了
為什麼之前醫師開清熱去痰的藥了
我說
「你的體質寒熱夾雜,如果整體辨證不全面或經驗不足,的確會當成「熱咳」,用清熱化痰的處方,包含你用的中成藥,像龍x散,甘x散⋯但其實你體瘦胃口小、喝水也少,代表咳嗽有痰的問題比較可能是「胃中停水」太多造成,這種停水問題如果用清熱藥,水會更難去掉;若用麥門冬湯這種補陰藥,一開始還行,後面反而補津液讓停水加重,咳嗽就會更明顯了」
還記得患者聽了似懂非懂
我請他躺下來做腹診檢查
果然在胃(心下)的地方
水聲非常明顯(我們叫振水音)
我跟他說
「胃裡停水越多,咳嗽會越明顯,所以你可以注意看看水是不是喝多一點就比較會咳?也盡量不要睡前兩小時喝水,因為胃的水多的話,一躺平水會上逆(水平線上逆),所以一躺平咳更嚴重」
「對,我有發現晚上喝水多會一直咳,所以我現在晚上都盡量不喝水」
所以處理方式非常簡單
就是初階體質線上課中會講的體質方
心悸、易喘易咳、胸悶、怕冷怕熱
👉🏻心臟力量不足
胃停水、不想喝水、汗出或小便異常
茯苓是個取平衡的藥
多餘的停水可以排出體外
患者就是用體質自療線上課重點講的「苓桂劑」
在服體質方配合正確喝水的原則下
咳嗽就明顯好轉了
三個月(一個療程)檢視後
就畢業不用再回診了
(當然要完全畢業真的要非常忌口,也要嚴格避熱避汗,日常習慣不佳是造成疾病主因,所以患者後來是冬天再來回診續體質方)
以前我們說過
原文對咳嗽的正確辨證
並非「分寒咳熱咳」
正確辨證是
津液水份太多還太少的問題去處理(《金匱》原文對咳嗽的分析)
所以回到津液水份的
不足(虛)與太多(實)來看
一般比較慢性跟反反覆覆的咳嗽
比較常見是津液水份太多
(胃停水或肺停水,所謂寒咳?)
就可以考慮到體質自療線上課講的苓桂劑處方
如果是急性一點的,最近才有的
像我大多是飲食問題影響排便
(吃的比較上火,排便偏便秘或腹瀉)
那會是津液水份太少的問題(熱咳)
這種用清熱化痰或龍x散⋯等中成藥
都會有一時之效
當然因為比較急用短用
個人覺得,辨證對要依當地法規自用
再配合忌口也無妨
(只是問題在⋯很多人會誤以為看看文辨證就好,但其實不是那麼簡單,上過古中醫體質自療師就知道複雜的點在哪裡了)
辨津液水份的不足與太多
👉而非辨別寒咳熱咳
也就是
八綱辨證是辨虛實
👉而非辨寒熱為主
這是醫師辨證能力的心法基礎
下面我們來分析漢朝前
也就是古中醫的辨證觀點
就會很清楚了
延伸閱讀:醫師同學從小咳嗽治癒案
這篇也是處理津液多與少的虛實問,相較醫師學生自己寒熱咳辨證用藥,效果就差很多了
🌞辨證真的不簡單,有興趣自學的請報名我們「古中醫體質自療師」線上課,切勿自行用桂枝茯苓!
🌞如果有久咳問題,沒上過線上課請找上過的醫師學生吧!因為要找到辨虛實而非辨寒熱的醫師不多
大多人現在對經方、古方
或古中醫的八綱了解
停在「陰陽表裡虛實寒熱」
但實際上陰陽有很多種分法
且當代中醫在西化後
對「陰血」的定義,已不是精津液
而是把陰血當成抽出來那種血
(西醫所謂的血)
中醫的血跟西醫說的血很不一樣
中醫的陰血範圍更廣,也包含西醫的血
更不用說虛實寒熱的理解
也跟原文不一樣了
所以在體質自療師線上課
開宗明義我就說明了
八綱辨證的定義
🔺陰陽表裡(病位),有了虛/實(偏異)👉🏻(產生)👉🏻寒熱
這裡其實已經把
一個體質偏異的標本
說得很清楚
在身體某個局部,有太多或不足
(比如水道系統,病位是陽氣分,有胃中停水,那就是太多的實證)
就會產生過寒或過熱的表現
(胃停水太多會不渴,而有寒症表現)
如果問題如上述簡單
那麼病的根本在「水道系統實證」
延伸出標症為「胃寒症」
但很多醫師的盲點就在這
你不會看到一個人胃停水
(因為很少人會腹診跟用古中醫)
醫師大多會看到:不渴、胃口不佳、怕冷
就說:喔,你胃寒啦
於是開溫陽藥
開了有沒有用?
我以前常說,治標都一定有短效
溫陽確實能散水,停水會變少
只是溫陽藥停了會如何?
👉停水又回來了
因為問題的根本是在水道系統異常
所以我一直說古中醫的基礎是最重要的
若眼光停在治寒熱,那就停在治標
因為根本在「陰陽病位的虛實問題」
這樣不管再過多少時間
只會變成一個很會開治標藥的醫師
但治本就是沒辦法
因為基礎不夠深入了解
所以我們再回去看中醫四大經典就明白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
再說辨陰陽、調虛實啊
寒熱有提到,但大多是在症狀表現上罷了
跟辨證原則是兩回事啊
以上水道系統實證是簡化的舉例
幾乎不是這麼簡單
比如我們會有水的不足
或同時有消化系統虛夾實症
或同時有表虛症
這裡先簡化讓大家好懂
詳細的原文完整辨證
在體質自療師線上課才會講到喔
所以別看不起年輕的醫師
如醫師學生雖年輕但眼光夠深遠
治本且顧及副作用下
才是對患者最安全的考量
因為治標久了易有有副作用
所以處方要一直調整!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其實我覺得可以看成‼️過敏只是症狀異常達到某個標準後,又沒到發大病‼️的一種階段統稱
也就是,就算沒有麩質過敏,本身麥類含的麩質,所做的麵條麵包⋯
它在當代營養學也被認為‼️是一種人體無法消化的蛋白質‼️
我們一直在強調為什麼要吃米?
因為米正正相反,它是種極好消化,且完全可以被人體吸收代謝的食物
極好消化意味著,身體不用太多的氣血(動能/電力)就能處理;
相反,不好消化代謝的麩質(或蛋白質),它需要動用身體比較多的氣血
在身體氣血固定的情況下,氣血虛的人(大多心臟力量虛弱)不多的氣血要動用在消化上
其他地方如情心臟力量會相對氣血不足而虛(吃了胃脹氣想睡,就是腦缺氧,氣血不足、胃為心之一,也會動力不足空轉脹氣⋯),
也可以因為表層氣血不足抵抗力差而感冒生病⋯
更別說,現在醫學研究也發現了麩質除了易引起炎性反應
(所有癌症跟重症,甚紅斑狼瘡、類風濕⋯各種免疫性疾病都呈現持續低熱或炎性反應)
也研究證實了麩質易引起腦神經疾病,像是失智症、腦霧⋯。
這些古中醫的形成原理都在 2024 年 12 月中的 podcas t有教學說明,建議大家可以去聽聽👉🏻https://lihi2.com/4cVVf
其實只要氣血不足,症狀不限以上舉例的,基本上五花八門,而且是依‼️個人體質哪弱,就發哪個症‼️
像食療群群友是很好的例子,很多人就像他一樣,測是沒麩質過敏,但吃了會脹氣飯睏⋯那只是沒有嚴重到定義成「過敏」罷了
但麩質確確實實是讓身體十問症狀,反而變得離標準更遠,代表體質偏異了,所以我才會堅持要出米鬆餅、米饅頭!
一開始是我家妹妹麩質過敏,後來發現姊姊人生也沒幾次發燒,但幾乎都是吃了Pizza後發燒
姊姊沒麩質過敏,但我相信也是麩質增加體質負擔而發燒了
米點心點這 👉🏻 https://site.iwitchbaby.com/JVM2c
所以東西的存在是不可能100%不好,真要說,我們食療線上課是不是有教過,食物是依它的「形、象、氣、味、質」來吸收到體內去轉化?
麩質能做出黏性Q彈的質地,肉也一樣⋯幾乎所有蛋白質都是讓人體「成形」的不可或缺營養之一
細胞學就有提到,細胞是每天死亡重生,像我們的毛髮指甲⋯
都是每天會代謝換新,這些就新的「有形物組成」就需要蛋白質了
(不一定是麩質,看質地,麩質就做不了指甲了)
所以不是完全不吃,但大家用想的就知道
每天代謝後要重新長出的人體部分其實極少,但我們現在主流卻一直強調蛋白質要多吃
更別說,麩質是蛋白質之一,我們肉跟蔬菜都有蛋白質
這樣一吃就過量了,主食也吃麩質就更易過量,消化不了了
而且很好玩的是,我到美國才2天
發現這裡‼️幾乎所有餐廳跟超市食材,都會有「無麩質(Gluten Free)」選項
因為歐美用麩質當主食的人更多,麩質過敏的人比亞洲多,需求也大,根本是麩質過敏人的天堂
但昨天看了一下無麩麵條,大多是五穀做的,又是另一種不好消化
只是比麩質好一點點的替代品,所以昨天做意大利麵給家人吃,我還是默默拿銀川的寬米麵來替代😂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我知道很多自學中醫的朋友
為了避免中暑,會備生脈飲在身上
以前一位來上現上課的同學,也跟我分享過她用生脈飲的故事
「因為我夏天一出門,頭就很容易脹暈,幾乎就是中暑體質,以前在別的地方學中醫,我們都用生脈飲,但剛剛老師提到副作用生成的那個圖,我想我就是夏天生脈飲用多了,產生了副作用,去年甚至用到最後人很喘,雖然不用就不喘,但帶小孩出門一下子就又出汗頭脹,不用生脈飲不行,現在在想是不是依體質去選整體適合的處方,就能避免掉生脈飲用太多的喘呢?」
在這裡必須強調一下
🔅所有辨證用藥,只要是局部處理的處方,都必定有副作用
🔅會有哪些副作用,線上課有圖會詳細說明,基本上依患者體質是可以推出問題
在分析生脈飲的陰陽偏性前
請先複習一下中暑的成因👉🏻 https://reurl.cc/xZr3lb
簡單說
中暑是因出汗消耗氣血而導致心力不足
心力虛而氣血上衝在頭
造成下半身及手腳卻氣血不足的表現
(成了中暑的頭重腳輕)
根本問題在本身
「心力不足+出汗多,而心力更虛」
‼️治療:應強心力且避汗‼️
⚠️先聲明
接下來有點專業
若覺得困難可以報線上課把基礎建立起來就會看懂了
請先複習人參雞分析文👉🏻 人參雞粥大解密,精津液一次補齊
上文補充了 ‼️人參不是一般的補氣‼️
是補 ‼️因陰液流失的氣虛‼️
氣虛在專業的分法還能依陰陽病位區分
比如可以分為表氣虛、半陰半陽氣虛、裡氣虛
又依精津液的流失,可以再做區分
這裡太深入不講了
只要知道人參的陰陽八綱來說
👉🏻色黃走半陰半陽
👉🏻補的是下痢裡液虛造成的氣虛
以前也寫過文,先複習👉🏻五味子治睡眠不佳?看你是衝衝體質還是林黛玉
五味子:色深味酸
入陰血分收斂血的上衝
(血不衝氣也不衝,但正確來說偏血分藥)
對於中暑的氣血上衝,確實治標很適合
✅陰陽八綱:氣薄味重
👉🏻入裡,質黏含水高
👉🏻補液,味甘色黃
👉🏻走半陰半陽,補脾精
✅主症:咽喉不利(其實也是因為半表半裡補液的作用,能滋陰咽乾痛的問題了)
首先,五味子對中暑的治標再適合不過
再者,我個人覺得麥冬跟人參的配伍
算有了解醫聖的原文
我們看到醫聖用到麥冬時
都一定會配半夏,第二常配就是人參了
人參跟麥冬
兩個都色黃走半陰半陽的病位
一個補陰液,一個補陽氣
等於半陰陽位,如果有傷液的問題
麥冬跟人參就能氣液雙補了
(為什麼色黃走半陰半陽病位,食療線上課會詳細解說《內經》怎麼對應到顏色的陰陽走法)
但當然,這樣的配伍,對於中暑來說
我想大約就70分吧
不能完全符合
因為中暑的虛是心力不足的虛
出汗也是表津表虛
麥冬跟人參的補氣液不走表,走半陰半陽
在病位上沒有對得很準確
如果鬧表虛表津是最好的
再來,人參的裡液大多用於腹瀉
也就是裡液的傷(人參雞那篇分析過)
出汗是表津的傷
我想用補表津的藥會更適合
不管心力不足還是表,都屬表陽或上陽分問題
所以用藥上
陰陽病位選色白補津液的藥
更能走陽分,個人覺得會更適合些
但總的來說
一般治標
中暑能抓住上衝跟補氣血的虛都會有效
所以生脈飲對中暑治標有效那是確定的
但要像同學一樣出戶外就用
我個人非常不建議
畢竟只能說對到70%方向
沒到100分會有副作用
像我們看這藥,專門走半陰半陽
這個病位在胃跟兩脇一帶
現在胃裡停水的人多
尤其去戶外怕中暑已經先「預防性喝水」
先喝一大杯水
心力不足常處理不了大量的水
水停在胃,再吃個生脈飲
麥冬會增水補液,水會停得更嚴重
在半陰陽的位置動不了
所以人參補了氣,手腳力氣好些
五味子不上衝了頭不脹暈
但長期麥冬人參這樣的強半陰陽
使得半陰陽太多產生實證
真正的表虛跟心力不足的陽虛
依然因出汗越來越虛
所以拉長時間,表虛心力虛加重
就易心悸、呼吸短促、胸悶
半陰陽太實,中間堵住
心臟要更用力擠壓會壓力更大
因此,同學後來一吃生脈飲就喘了
這也是為什麼我線上課不喜歡講治標方式
一來是治標方法網路上查一查就會有資料,何必花錢學?
二來是副作用問題
短期都有效,拉長時間禁不起考驗
只是中暑好了變易喘
有些人是胃口變差、胃脹胃病
一個問題好了,另一個問題就壞了
就是治標的問題
所以線上課我會以「整體陰陽辨證為主」
這樣同學回去用,不但能學會一網打盡
不會因副作用問題一直追新問題
又能對病症的根本脈絡有所了解
🔅學習中醫盡量不要病名等於處方,像中暑等於生脈飲,是很難學好中醫的
🔅古中醫追根究底還是一個以陰陽邏輯為最源頭的醫學,建議回到陰陽邏輯學習
🔅本篇會看不懂嗎,我已經盡力寫簡單,有些太基礎的就沒詳細寫,有興趣再報線上課吧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本方治少陽病兼見頭痛、發熱、脈浮等太陽表證,為小柴胡湯減去人參之礙表,加桂枝微發其汗而成。
又能治少陽證兼有心悸、氣上沖之證。
張某,女,59歲。患風濕性心臟病。
初冬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胸脅發滿,心悸。
時覺有氣上沖於喉,此時則更覺煩悸不安,脈結。
辨證:少陽不和,復感風寒,且挾沖氣上逆。
治法:兩解少陽、太陽,兼平沖氣。
處方:用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
服三劑則諸證得安。
(二)柴胡加芍藥湯
本方治少陽病兼見腹中痛,且有拘攣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條索狀,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脈拘攣所致。
為小柴胡湯減去苦寒之黃芩,加平肝緩急而疏利血脈的芍藥而成,又能治療婦女氣血不和的月經不調與痛經等證。
郝某,女,學生,22歲。
肝氣素郁,經常胸脅發滿,胃脘作痛,月經來潮時,則小腹拘攣作痛,脈弦細且直,舌苔薄白。
辨證:肝氣鬱結,血脈不和。肝氣鬱則疏泄不利而胸脅發滿,胃脘作痛;血脈不和則痛經而小腹拘攣。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處方:柴胡12克 赤白芍各6克 甘草6克 黨參6克 生薑10克 半夏10克 當歸尾10克 澤蘭6克
連服六劑,諸證即愈。
本方為小柴胡湯與桂枝湯的合方。
治外有表證而見「肢節煩疼」,內有少陽氣鬱而見「心下支結」。
故在小柴胡湯中加桂枝、芍藥,使其外和營衛,內調氣血,而病可愈。
根據《傷寒論》的治療精神,余用本方治療下述三種病症每可取效。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半夏,並增益人參劑量,並加天花粉而成。
治少陽病兼胃中津液耗傷而見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等症。臨床使用,每於小柴胡湯中去半夏、生薑之燥,加天花粉以及麥冬、沙參等以滋津養液;
若其人津氣兩傷、口渴為甚,則宜加重方中人參的劑量。本方亦治「糖尿病」辨證屬少陽不和,胃熱津傷者。
(五)柴胡加茯苓湯
本方為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而成。
治少陽三焦不利,水邪內停為患,症見: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安,脈弦,舌苔水滑並具有少陽病主證者。
故於小柴胡湯內去苦寒之黃芩以免傷陽,可加茯苓、澤瀉以利小便,使水邪去則愈。此方若再加白朮,亦治小便不利,大便作瀉,口渴,心煩等證。
由此可見,口渴一證,有津少和津聚之分,應從小便利與不利,舌苔薄黃與舌苔水滑上加以區分鑑別。
本方由小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方去人參而成。
治少陽不和兼見胸熱心煩、大便不暢、脈數而滑等症。
又能治痰氣火熱交郁的胸痛、心下痛等證。服藥後大便每多夾有黃涎,為病去之徵。
楊某,男,25歲。因奮勇救火,吸入亞硝酸鹽類的氣體而中毒。
症見:胸滿憋氣,心下疼痛,口苦,時時泛惡,大便已五日未行。脈弦滑,舌苔黃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蘭並輸氧氣搶救。
辨證:此為肝之氣機不利,痰氣交郁於上、中二焦,故胸滿及心下疼痛;少陽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時時作嘔;大便五日未行,則六腑之氣不得通順,是以舌苔黃膩而不退。
治法:疏解肝膽氣鬱,兼利痰火之結。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0克 半夏10克 黃連10克 糖瓜蔞50克 炙甘草6克 黨參6克 枳實6克
服藥後,大便得下,排出黏液物較多,隨之心胸頓覺爽快,口苦乃減,嘔吐得除。在中西醫配合治療下,終於轉危為安。
本方為小柴胡湯減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而成。
治少陽不和兼寒飲束肺,肺氣不溫,津液不布而致咳嗽,舌苔白潤,脈弦而緩之證。
此方與柴陷合方相較,一治痰熱,一治寒飲,兩相對照則前後呼應。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
治膽胃熱實,氣機受阻,疏泄不利而見大便秘結,胃脘疼痛,急不可待,且嘔吐不止,口苦為甚,鬱郁微煩,兩脅脹痛,脈弦有力,舌苔黃膩等症。故不用參、草之補,而加大黃、枳實、芍藥之瀉,以兩解少陽、陽明之邪。臨床用以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闌尾炎及其他急腹症而辨證屬少陽不和、陽明熱實者,每可取效,已被中西醫所公認。
趙某,女,13歲。患鼻衄不止,大便秘結,胸脅發滿,口苦多嘔,脈弦滑,舌苔黃。曾服龍膽瀉肝湯不效。
辨證:肝胃火盛,迫血上行。
治法:瀉肝胃之火,涼血而止衄。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6克 大黃6克 白芍12克 丹皮12克 枳實6克 生牡蠣12克 玄參12克
服一劑後,大便通暢,鼻衄未發,照方又服一劑而瘳。
李某,女,20歲。
產後20天,因與鄰人爭吵,氣惱之餘而發病。
症見:精神失常,或罵人摔物,或瞋目握拳,但不付諸行動。口中念念有詞,時或叫唱。煩躁不寐,七晝夜目不交睫,而精神不疲。西醫治用「冬眠靈」等藥,未能取效。患者兩目發直,躁動不安,其家屬稱已數日不解大便,惡露亦停。脈弦滑有力,舌絳而苔黃膩。
辨證:氣火交郁,兼有瘀滯,肝胃皆實之證。
治法:舒肝瀉胃,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12克 大黃10克 枳殼10克 丹皮12克 桃仁12克 赤芍10克 山梔10克 菖蒲10克 鬱金10克 香附10克 半夏10克 竹茹10克 生薑12克 陳皮10克
僅服一劑,則瀉下黏膩黑色的糞便甚多。當夜即能入睡,且呼之不醒,竟有一日之久。寤而神志恢復,惡露亦下,從此病癒。
(九)柴胡加芒硝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劑量的一半,另加芒硝而成。
治少陽不和兼有胃中燥熱而見傍晚發潮熱,兩脅不適,口苦心煩等證。故用本方和解少陽兼以調和胃中燥熱,然瀉下之力為緩,不及大柴胡湯之峻。
所用芒硝,在藥煎好去滓後,於藥湯內化開,再煮一二沸,下火後服用。
(十)柴胡桂枝乾薑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大棗、半夏、生薑,加乾薑、桂枝、牡蠣、天花粉而成。
治膽熱脾寒,氣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口渴心煩,或脅痛控背,手指發麻,脈弦而緩,舌淡苔白等症。故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明,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
余在臨床上用本方治療慢性肝炎,肝膽餘熱未盡而又伴有太陰脾家虛寒,症見脅痛、腹脹、便溏、泄瀉、口乾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見少陽病證的,本方亦極合拍。
劉某,男,35歲。
緣患肝炎住某傳染病醫院。
突出的症狀是腹脹殊甚,尤以午後為重,坐臥不安,無法可解,遂延余會診。
切其脈弦緩而軟,視其舌質淡嫩而苔白滑。
問其大便情況,則每日兩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證。
辨證:肝病及脾,中氣虛寒,故大便雖溏,而腹反脹。此病單純治肝、治脾則無效。
治法:疏利肝膽,兼溫脾寒。
處方:柴胡10克 黃芩6克 炙甘草6克 桂枝6克 乾薑6克 花粉12克 牡蠣12克
連服五劑而腹脹痊癒,大便亦轉正常。後用調肝和胃之藥而善後。
(十一)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而成。
治少陽不和,氣火交郁,心神被擾,神不潛藏而見胸滿而驚、譫語、心煩、小便不利等症,故用本方開郁泄熱,鎮驚安神。
臨床對小兒舞蹈病、精神分裂症、癲癇等,凡見上述證候者,使用本方往往有效。惟方中鉛丹有毒,用時劑量宜小,不宜久服,且當以紗布包裹紮緊入煎,以保證安全。
一男孩,患小兒舞蹈症,久治不愈。肢體躁動不安,夜間少寐而煩,脈來弦滑,舌苔黃膩。
辨證:肝膽氣火交迸而陽氣不潛。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原方。
服藥三劑後,煩躁得安,病減而能寐。遂去鉛丹加生鐵落,再進三劑而康復。
以上概括介紹了柴胡湯類的加減證治。
除主方小柴胡湯外,雖又列舉十多方,仍為舉一反三而設,不能盡全。
其中也參以個人臨床經驗,如以下四個附方的內容則多為個人的體會,故與《傷寒論》所載也不盡全合。
(十二)柴胡解毒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大棗,加茵陳、土茯苓、鳳尾草、草河車而成。
治肝膽濕熱日久成毒,蘊郁不解而見肝區疼痛、厭油喜素、多嘔、體疲少力、小便黃短、舌苔厚膩等症。
肝功化驗則以單項轉氨酶增高為多見。證為濕熱內蘊,所以辨證的關鍵在於舌苔膩與小便黃短。
本方是我臨床多年所總結出的經驗之方,可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利尿滲濕,用於上述證候,療效頗為顯著。
(十三)三石解毒湯
本方由柴胡解毒湯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雙花、竹葉而成。
治肝炎患者濕熱之邪較柴胡解毒湯證為重,大有痹郁不開之勢。除見上述肝炎證候外,其人還見面色黧黑,或者面帶油垢,雖患肝病,然體重非但不減,且有所增,背臂時發酸麻脹痛,舌苔厚膩,且服藥難於褪落,脈弦緩等症。故用本方清熱解毒,降轉氨酶,兼退舌苔。
關於這個方子,還有一段醫話可述。
1977年,我在某地開門辦學時,曾診一名慢性肝炎患者,見其舌苔厚膩,小便黃短,遂予柴胡解毒湯,似成竹在胸,料其必效。
豈知服藥六劑,諸證未減,膩苔依舊。轉予方中增入芳香化濁之品,仍無濟於事,竟幾易其方,幾經失敗。
閱《溫病條辨》治暑溫的三石湯,乃是微苦辛寒兼芳香之法,用辛涼以清熱透邪,芳香以敗毒化濁,對濕熱膠結,熱重於濕者頗為適宜,且與此證也甚合拍。
遂將柴胡解毒湯與三石湯合方化裁,患者僅服藥三劑,膩苔即退,而諸證也減,此即三石解毒湯之由來。可見書不可不讀,而病也不可不看,讀書與診病相結合,才會有所提高與發展。
(十四)柴胡茵陳蒿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人參、甘草、大棗,加茵陳、大黃、梔子而成。
治濕熱之邪蘊郁肝膽,膽液疏泄失常,發為黃疸。
症見:一身面目悉黃,色亮有光,身熱心煩,口苦欲嘔,惡聞葷腥,體疲不支,脅疼胸滿,不欲飲食,小便黃澀,大便秘結,口渴腹脹,舌苔黃膩,脈來弦滑等,實即現代醫學所謂之急性黃疸性肝炎。
本方有清利肝膽濕熱之功,對於此證,往往數劑即可收效。但黃疸雖退,而小便黃赤未已,或大便灰白未能變黃,仍不可過早停藥,應以徹底治癒為限,以免病情反覆而不愈。
(十五)柴胡鱉甲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大棗,加鱉甲、牡蠣、丹皮、赤芍而成。
治少陽不和兼見氣血瘀滯所致脅下痞硬、肝脾腫大等症,
故去大棗之壅塞,而加活血化瘀、軟堅消痞之藥。對兼有低熱不退者,於方中減去人參、生薑、半夏也每能收效。
王某,男,32歲。患慢性肝炎,症見肝脾腫大,心煩口渴,夜不成寐,腹脹而大便乾燥。脈弦細而數,舌質紅絳而無苔。
辨證:陰虛陽亢,血脈瘀滯,故口渴,心煩而寐差。脈弦細數,舌紅絳,亦為陰虛之確征。
處方:柴胡6克 鱉甲15克 牡蠣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花粉10克 麥冬10克 生地10克 紅花6克 茜草6克
以此方加減進退,約服60餘劑,病情逐漸好轉,終於治癒。
(十六)柴白湯
本方由小柴胡湯減半夏、生薑,加生石膏、知母、粳米而成。
治療少陽不和兼陽明熱盛而見大熱、大煩、大渴,汗出而大便不秘,舌苔黃,口中乾燥等症。
對「三陽合病」而以煩熱、口渴為甚的,當屬首選之方。
秦某,男,30歲。
因患高燒就診,患者體溫持續在39.6~40℃
西醫檢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觸及,肥達反應陰性,未找到瘧原蟲,用過多種抗生素及解熱藥物無效,轉中醫治療。
餘切其脈則弦細而數,問所苦則稱頭痛,周身酸楚,骨節煩痛,伴有寒戰,且口中乾渴,發熱有汗。視其舌,則苔白黃厚膩,咽峽紅腫。
余問同道胡君:此何病耶? 曰:此濕溫也。應以何法治之?曰:藿、佩化濁,滑石清熱,杏、苡利濕何如?曰:誠如君言,然濕不但在衛,且已進入氣分,大有化熱之勢,故已瀰漫三焦,而有「三陽合病」之象,治當以柴白湯佐以化濕為宜,若用香燥之藥,恐反助熱。
處方:柴胡12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 板藍根12克 蒼朮6克 草果6克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傷寒論十四講》,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授權中醫書友會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本平台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Q33B6m.html
最近開始轉涼入秋,不少人有過敏、乾咳症狀
今天來講一個「兩星期改善了長期打呼咳嗽」
所以今天來講一個有關咳嗽打呼兩星期好很多,以至於先生也一同看診的案例
患者為中年女性,主述睡時打呼大聲外
近一個月睡前乾咳不停
偶有全頭脹頭痛、偶發心悸、常刷牙出血、口乾喜溫(1500 - 2000cc / 天)
怕風怕冷、身微汗、手腳汗多
脖子黑痣多、經前腹悶腹脹頭痛⋯
一般醫師呢,通常症狀那麼多
應該會說 先治咳嗽打呼好了
然後就依寒熱辨別
喜溫飲、怕冷寒症
身汗手腳汗、口乾、刷牙出血、頭脹痛--熱症
看到這裡,各位覺得該怎麼開藥呢?
大多會變成寒熱咳嗽處方全用
但真懂中醫的都知道
古中醫就是要藥簡力專,為什麼現在中醫的藥跟處方這麼多?
在這裡大家應該有答案了
我個人執業時是一個體質方治本
真有必要再合一個標治處方
所以大多開立2個處方
寒熱咳同治,一般至少2-3個處方
還要再加一下胃口不好健脾胃方
頭痛加頭痛處方⋯
因此,現在3-4個合方以上是很常見的
更不用說,這樣的開方也只處理幾個症狀
而不是從整體根本解決,全部治療
醫師學生還是依整體辨證
以找治療體質根本問題的體質方為主
所以主症不是以治咳嗽打呼為主
是以氣血降逆為主
(上過體質自療線上課應該知道什麼處方了)
兩星期後,太太非常驚訝打呼好了非常多
睡前咳嗽也沒了、頭痛頭脹手腫都減緩
體質方再吃一段時間後
月經及經前腹悶胸脹頭痛⋯
刷牙出血口乾手腫⋯
所有小症狀都改善了
最特別是脖子一圈的黑痣也開始變淡了
所以我想再次提醒同學
辨證不是一個個症狀去治
而是所有的症狀根本成因搞清楚
選的處方看似不治症狀
但當你選對處方打中根本
就是所以症狀都一起治好
很多同學剛開始學習會不敢只用治本方而不用治標方,但這例子裡完全沒有治咳治打呼或治頭脹痛月經黑痣的相關處方
因為這些症狀只有一個根本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線上課要先講常用體質方治本法比你想像中用途廣且可以一網打盡
最後炫耀一下,醫師學生很厲害吧!
既然聊到咳嗽的治本治法
想順便來提醒一下常用於寒咳的小青龍湯辨證中
很多醫師會忽略的地方
我們先看一下小青龍湯的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可能學校都教「表寒裡寒=小青龍湯」
很多時候只要看到寒症
比如怕冷、喜溫飲、手腳冷、咳白液痰⋯
就用到小青龍湯
但仔細看看原文
原文有說怕冷、喜溫飲、手腳冷、咳白液痰用嗎?
原文字裡行間找不到吧?
這就是有些後世醫家用自己的方式簡單傳承後
反而導致誤導的結果
所以我一直跟同學提醒
醫聖張仲景在原文怎麼要求的?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溢飲
※注意:3個條件是缺一不可,不是3擇1就能用
很多人一個咳嗽怕冷無汗又有水氣,就開小青龍湯
不是沒有效,像上面醫師學生的例子
要注意到很多人是下虛上熱症、怕冷又咳
給了小青龍,頭脹頭、口乾、刷牙出血⋯ 咳好了
各種熱症會增加,結果就用不好
咳好了就變成副作用出現,又開始了加藥治副作用無限循環的遊戲 。
所以處方原文要求是"條件全符合"
符合越多越對症,才能談沒有副作用
我們分開分析一下:
小青龍湯是麻桂劑之一
當然就必須符合無汗的要求
(不懂的話請複習初階體質自療線上課)
而且這個無汗很有學問
很多人誤解為現在沒有出汗就是無汗
畢竟它是強發汗方劑
其實應該以體質跟環境易不易出汗來決定
比如一個患者發燒躺著不動
沒動當然沒出汗,但如果他本身是一動就易汗
這種用麻桂劑就會變大汗
會有危險的可能
能不能發汗有很多要檢查跟評估
還有禁忌部分,不過這不是本篇重點
且初階體質自療線上課內有講,這裡不詳述了
(忘記或較缺乏古中醫基礎的同學請複習初階體質自療線上課)
大多當代醫家解釋為寒咳
但其實原文的心下,大約於胃與肺的底部
在心的下方停水,有兩種檢查方式
檢查胃的地方有沒有振水音
但胃是在中間,心下也包括胃的左右兩側
左右兩側的停水,比較偏肺裡有水氣
大家就想像肺裡的氣
很像冬天又濕度高的空氣一樣
又濕又冷,寒濕之氣本性向下
所以會積在肺的底部
就形成所謂心下有水氣
水氣是水飲太多,也就可以形成咳嗽了
(複習一下,以前說過咳嗽不是分寒熱,是分津液水份太多或太少兩種:咳嗽辨寒熱?辨虛實比寒熱重要太多 )
是的,心下有水氣看成肺寒症是可以的
這比較符合當代醫家辨別 #寒咳的點
但也提醒一下,是肺相關的寒可以考慮心下有心氣
把大小便清長或其他寒症
也當成可以用小青龍湯,就太勉強了
但心下有水氣的重點其實在下面這點
這個溢飲的成因有二:
1️⃣ 麻桂劑汗出不去,更易表積水
2️⃣ 心下有水氣也暗示了水腫的問題
延續剛才心下有水氣的解釋
最白話是指肺裡寒濕水太多
而肺主皮毛,肺裡有水,皮毛就會有水
這是我進階課程時常給醫師學生的提醒:肺裡有水從外觀的確診就是看水腫
(一般是沒到溢飲那麼嚴重,以上半身水腫確診有無為主,上半身水腫怎麼看,四診線上課分享過怎麼分辨水腫跟胖的不同)
所以說「心下有水氣」的確診
只看是否不渴喜溫飲,其實還不夠
(因為這只代表裡寒,不一定是心下有水氣)
更準確是要看到水腫身腫
所以現在看原文就更懂了
為什麼要上面原文3大症都要有,不能擇1
這決定了對醫聖原文用小青龍湯的理解高度
也決定了會不會有副作用的問題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我想澄清一下:香港已連續7年是世界長壽第一,不是日本
因為太多人要我學習日本養生飲食,但在我推廣我們香港人從小的煲湯養生智慧時,不屑一顧,真的覺得很可惜
(有圖有真相)
當然,我第一次看到排名也是嚇到
畢竟香港工作壓力跟加班時間都比台灣長
吸煙人口多又比台灣日本多太多
(最明顯是香港女性抽煙的人就很多了,我高中也在抽,到大學時在台灣的大學抽煙,卻變成異類?但在香港像我這樣抽煙的女生很多,一點也不怪,應該是當時受英國影響😅英國男女大煙槍很多)
所以我一直認為
這個長壽跟香港的煲湯習慣有很大關係!
在我有記憶以來,巫媽就是個連煎蛋都不會的人
但我活在香港的每一天
廚房總是有一鍋湯
我們都被教育「先喝湯再吃飯」
這順序不是先喝湯對胃比較好
而是香港人傳統上認為「喝湯比吃飯重要」
到現在巫媽打來,聽到我少睡了、太累了、壓力太大
第一句還是問「有沒有煲湯啊?沒湯水怎麼行?要煲湯要煲湯~~」
太勞累喝湯、手術後喝湯、壓力大喝湯、生病喝湯、情緒不好喝湯、沒胃口喝湯、失戀喝湯⋯
(不誇張,傳統香港媽都是這樣說的)
煲湯被傳統食療強迫得像個醫師一樣
它必須迎合不同健康需求
也因此,煲湯在藥膳上的變化
被好幾代傳統媽媽迫得非常多樣性
別說春夏秋冬四季的燥清潤溫
光一個補氣就很多種,不會只有你聽過的黃耆人參
(像上回就介紹過廣東人參之稱的五指毛挑👉🏻去濕還能補充元氣的平價人參!趕緊收藏五指毛桃補氣湯!)
重點是,港式煲湯好喝又簡單
只要煲湯藥膳包丟到食材跟湯裡一起煮即可
(其實蠻方便的,晚餐沒煮,丟米粉進去,就變湯米粉,有時累到沒胃口,喝湯吃裡面食材我就去睡了)
回到正題,其實我今天想介紹一種港式煲湯常用的藥膳包材料
有人叫它為「菌中之王」
因為含鉀是蟲草7倍、含磷是蟲草4倍、含鐵是香菇31倍、猴頭菇的13倍。多達18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如葉酸葉黃素,含豐富礦物質,幫助腸道消化,又能化痰理氣,增強免疫力
(以上網路資料整理)
而在古中醫偏性來說
它色黑能助腎外,補陰精又利水,
的確有利於下腹大小便,幫忙消化排便順暢,
腹部垃圾少了,免疫力更強;
肺與大腸相表裡,排便順暢、幫助呼吸,
的確能化痰理氣,加上利水功效,
對水腫肥胖、糖尿病、三高者,也有養護作用。
香港很多媽媽也會煲給小孩喝,
排便好了,胃口也會變好,又能助腎有助筋骨發育,
適合小孩外,老人家體虛胃口差,心腎筋骨虛也適合,
算是一鍋煲好可以全家喝的好湯~
重點我喜歡它有淡淡的鮮味,口感似竹笙一樣爽脆的
好吃,大推一下!
(我沒辦法,我煲湯或食療,一定堅持好吃好喝的,不好吃光有效的話,喝中藥處方更有效,效果是6-10倍以上,何必讓自己飲食也跟喝藥一樣痛苦?)
先複習食療的重要觀念
「功效越多的食材、單向偏性越強、適合跟不適合是一翻兩瞪眼的事!」
羊肚菌就是,看來是營養價值很高的
但也代表單向偏性較強
這時最好要依體質或食材偏性配上其他藥膳
以補強其他方向的不足
所以最好是不要單一個羊肚菌加到湯裡
可以去買一整包配好的羊肚菌藥膳包
另外要注意,羊肚菌算偏貴的食材
有一定價值的食療補品很容易會有假貨或次級品
我自己最近各家比較時也遇上...
真的建議要貨比三家,有時也不是熟的就能信
因為我也遇過熟的(都嘛從認識的熟人開始問~)
結果發現他以為他懂,但他⋯不夠懂
多買多比較就會知道了,我為3月這煲湯選材
真的各家買一買比較繳不少學費
很多事真的要自己走過一遍就會懂了
建議久煮的煲湯方式,比較可以把營養精華煮出來
我自己煲湯是羊肚菌藥膳包的材料丟到鍋裡
加自己喜歡的食材,像小孩就紅蘿蔔玉米
湯甜甜的好喝,我自己會加個雞或豬
都丟到鍋中,重點是大火煮滾後,轉小火2-3小時
(建議電子沙鍋,沙鍋煲湯的味道會更細膩鮮甜,電子設成時間也不用顧火,香港人很多上班都是設定好去上班,晚上回來就能喝了)
偏性單向又強補,一定有體質走另一方向的人不適合
✔️體質極虛、被判斷出明顯病症者,請先問過醫師
✔️痛風尿酸高者,菌菇類一律建議少吃(真想喝,限煮半小時內)
✔️胃酸胃病等胃停水嚴重者,這體質本身就不適合湯湯水水,但凡咖啡、飲料跟湯也能建議先減少,找醫師學生治好胃疾再喝喔!
❤️想學會你自己及家人最適合的體質食療法嗎?更多食療教學,歡迎私訊報名食療線上課喔!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以上全都是原文提到心臟力量虛弱的表現
以上全都是原文提到心臟力量虛弱的表現
以上全都是原文提到心臟力量虛弱的表現
千萬不要再出汗或排寒了
從以前到現在,排寒嚴重出事來私訊
如雪花般飛來,真的多到數不清
前面都盡量勸導要上過體質自療師線上課
有正確觀念,再選擇網路上各門各派的方法比較好
原因就是,我不想指明什麼方法不好
而且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每個人的體質都適合
重要的是,找出適合你體質的方法
但結果居然收到「追我粉專4-5年的粉絲」
還是亂用其他方法一再加重自己病情
還差點出汗到昏過去⋯
看了理智線真的斷掉😱😱
排寒沒有不好,但你體質要有本錢
心臟力量虛弱絕對不要排寒
這位粉絲,已經心臟非常虛弱
平時會心跳重、呼吸不順、頭脹頭暈、怕風⋯
保健品療法後,好了又反反覆覆
加上排寒,開頭心臟不適,低血壓也出現
代表傷到體內津液水份(汗)
心臟力量整虛,再嚴重是會低血壓休克的
接著粉絲說去看中醫,吃了藥心跳加快(心悸)
神經變緊崩,喉嚨卡住
這個叫亢奮驚狂、上衝氣短
如果你上過體療師的課,怎麼可能會吃這藥?
課程看完,你是能判斷這藥適不適合你的
用心寫了那麼多文,說都在追文
結果還是一直犯錯
現在臉書的確很可能不會跳出文章來
除非你每篇都按讚(按讚真的很重要!很重要!)
但是我做了部落格,右上三條線
👉🏻(點這裡去看看)
做好了搜尋🔍引擎給大家爬文
結果很多都說是粉絲,來了就伸手黨
自己也不去爬文😔😔😔
觀念錯了苦口婆心,勸去打關鍵字爬文也沒有😔
勸報名上課也不上,醫師學生嫌遠的😥😥
這種人真的有想把身體治好嗎?😣
自己的健康,真的是自己決定的!!
明明傳來也不是很難治,但要幫助大家~
也要粉絲聽得進去啊!🙏🙏
每次都急到進醫院了,才來說要報課😔
然後連夜給新同學建議,教學做正確的事
緊急高血壓醫案 👉🏻 無須西藥~自癒高血壓的成功心得分享
緊急心肌炎醫案 👉🏻 必學!新冠肺炎確診喉嚨痛心肌炎!48小時內陽轉陰自救攻略!(上)
緊急薑茶喝到肺炎醫案 👉🏻 真假?感冒喝薑茶竟發燒?原來薑茶這樣用才養生!
以上都是急性協助的案例
不一定要花錢報線上課,可是在部落格也免費教了...
不想自學古中醫,私訊也會推薦了醫師學生方便就醫~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不再收到養生變養病的私訊...
其實真的是在意大家...才會生氣😔
大家可以好好愛護自己跟家人的健康嗎?#愛你們喔~
‼️不管什麼方法,用了不舒服就請停止‼️
那比身邊親朋好友說「為你好」
「身體反應」才是你最好的醫生啊!!!!
古中醫最經典古老的《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醫聖張仲景唯一著作,也是古中醫治病依據的經典
書中以六經病做分章,描述人體的疾病過程
有輕到重的六個階段,走到死亡
其中第一個人體生病的階段,就是【太陽病】
如果順著原文看太陽病
你可能只看到它有
「惡寒發熱、汗出怕風、身疼痛、頭痛、脈浮⋯」的症狀
這幾個字,絕對不是你看到字面意思那麼簡單
比如身疼痛,包含了關節肌肉酸痛
發熱,包含了怕熱發燒、皮表發燒感⋯
當中更多的智慧,在體質治療師線上課再詳解
但一般而言,大家對太陽病的了解
大多停在上面的「表虛症」
事實上有更重要的心臟力量虛弱症狀卻沒看到!
如果歸納太陽病原文,還病以下症狀是常見的
「心悸、動悸、心下滿、胸悶、氣短、氣衝上逆⋯」
如要用一個具體的理論理解
那就是因為心臟擠壓氣血打到四肢的力量不夠
造成氣血沒辦法完全到下半身
而成了上半身氣血過多、上逆
下半身又氣血太虛
產生了一系列大小便或腳的肌肉關節、甚至靜脈病變
簡單說,因為心臟力量虛弱(心氣虛)
氣血分佈不均,有了上熱下虛寒的問題
很多後世中醫都說,現在9成以虛的人
都是上熱下寒,但治療都是上清熱,下溫陽
卻沒有人看清,要像醫聖一樣從加強心臟力量
讓氣血上下能均衡分佈
就不智有上熱下上寒問題
醫聖果然是醫聖,先知的治本是最有智慧及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體質自療師線上課中,我幫同學歸納了桂枝的5大方劑
桂枝不僅是太陽病出場率最高的用藥
也是整個《傷寒雜病論》的古方裡
出現最多的藥
主因很簡單,因為桂枝就是加強心力的根治用藥
你再怎麼治標
有一天,還是要回到問題根本治療
才能談一勞永逸,這是醫聖的過人之處
所以不管你學了多少,一直說
一定要了解心臟力量虛弱要怎麼治
一定要了解心臟力量虛弱要怎麼治
一定要了解心臟力量虛弱要怎麼治
尤其上例排寒導致心臟不適、低血壓、體力虛弱沒力
其實都一再讓心臟力量更為嚴重,更為虛弱
讓病程走向比太陽病更嚴重的發展
不管你或家人用什麼治療養生法
只要出現以上心力虛弱的症狀
請立即停止,並建議找我培訓的醫師學生治療吧
體質自療師線上課也有教到《傷寒》桂枝的70多個處方要如何選擇
千萬不能自己單個桂枝配到處方裡,單桂枝配到處方會排便胸悶加重
課程詳細教學怎麼正確用對,且沒有副作用,才是真正安全用藥
想興趣自學古中醫自救,或本身是醫師想精進醫術
歡迎私訊報名—體療師線上課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