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不靠藥!兩週改善咳嗽打呼,全靠中醫體質辨證與小青龍湯正確用法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點我找女巫

咳嗽兩週就好轉,連打呼都改善?真正厲害的中醫,不靠止咳藥!


最近轉涼,不少人一進入秋天就開始乾咳、打呼,常常咳兩三週、吃了一堆止咳藥卻仍不見好。今天要分享一個「完全沒用咳嗽藥,但症狀全解決」的案例,一起看看中醫怎麼從體質根本切入,打中源頭後,全身症狀竟然一起消失!

 

乾咳 + 打呼 + 全身小病痛,中醫怎麼診斷?

這是一位中年女性,來診主訴為:

  • 睡覺打呼聲大,已影響夫妻睡眠

  • 睡前乾咳持續快一個月

  • 偶有全頭脹痛、偶發心悸

  • 常刷牙出血、口乾(每日攝水量 1500–2000cc)

  • 怕風怕冷、易流汗、手腳汗多

  • 脖子有黑痣多、經前腹悶脹、頭痛

這些症狀若一一處理,很多中醫會這樣判斷:

👉 怕冷、喜溫飲 → 寒症
👉 流汗、口乾、頭痛 → 熱症
👉 再加上胃口不好要補脾、頭痛要加頭痛藥方……

但這樣的開藥方式,可能就變成三、四帖以上的合方亂鬥。

 

真正會辨證的中醫,靠「體質方」一帖解根本

這位患者是由醫師學生接診。和市面上常見的治標開方不同,他回歸古中醫核心──從體質辨證開始切入。

主症不是「咳嗽打呼」,而是「氣血上逆」的問題。

這時使用的不是治咳或止鼾藥方,而是:

👉 針對氣血逆亂的體質方

💡 有學過我們的體質自療課的同學,應該猜得到是哪一帖~

 

兩週後,驚人的改善讓先生也主動來看診!

服藥兩週後,患者回診時驚喜表示:

  • 打呼幾乎消失了,夫妻終於可以安睡

  • 睡前乾咳改善

  • 頭痛、頭脹、手腫減緩

  • 經期前的腹悶、胸脹也變少

  • 刷牙出血、口乾等小毛病同步改善

  • 最驚喜的是:脖子一圈的黑痣開始變淡!

👉 完全沒有使用咳嗽藥或治打呼藥
👉 沒有針對症狀的合方轟炸
👉 就只是用一帖體質方打中根源

根本打中,整體就會好起來,這才是古中醫真正的智慧。

 

體質方怎麼那麼神?關鍵在辨證觀念!

很多剛學中醫的同學,常常會怕:

  • 不敢只開一帖治本方

  • 怕病人沒看到症狀改善會生氣

但這個案例再次印證──

辨證不是「症狀導向」,而是從所有症狀中找出背後的共通根本

👉 所以,一帖體質方雖然沒有「止咳、治打呼」的標籤
👉 卻能一次改善所有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線上課一開始就強調:「治本體質方用途遠比你想像中更廣、更深。

 

小青龍湯只能治寒咳?別再誤用了!3條件缺一不可,才能安全發揮效果

你是不是也以為——
怕冷咳白痰,就能用小青龍湯?

 

既然聊到咳嗽的治本治法
想順便來提醒一下常用於寒咳的小青龍湯辨證中
很多醫師會忽略的地方

我們先看一下小青龍湯的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很多後世中醫都這樣傳,但你有真正看過張仲景原文嗎?

其實小青龍湯的使用條件,根本不是「只要咳嗽偏寒」就能用。
從醫聖張仲景《傷寒論》原文中可知,小青龍湯的使用,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 表不解(無汗)
✅ 心下有水氣(肺部寒濕停水)
✅ 有溢飲(四肢水腫)

👉 不是三選一,而是三個都要有。

千萬別誤用寒咳方!真正對症,才能不傷身又快速痊癒

 

很多人咳嗽時出現怕冷、手腳冰、白痰,就以為可以開小青龍湯。
但真正照張仲景要求下去比對,你會發現:

  • 光有怕冷、喝熱水、不出汗還不夠!
  • 若沒有肺部寒濕與四肢水腫的證據,貿然使用小青龍湯反而會有副作用。

 

可能學校都教「表寒裡寒=小青龍湯」
很多時候只要看到寒症
比如怕冷、喜溫飲、手腳冷、咳白液痰⋯
就用到小青龍湯
但仔細看看原文
原文有說怕冷、喜溫飲、手腳冷、咳白液痰用嗎?

原文字裡行間找不到吧?

這就是有些後世醫家用自己的方式簡單傳承後

反而導致誤導的結果
所以我一直跟同學提醒

學古中醫要看原文,不要看後世解釋

醫聖張仲景在原文怎麼要求的?
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溢飲

 

小青龍湯怎麼用才對症?避開誤用陷阱,才能不傷身又見效

想用 小青龍湯 治寒咳、咳痰,卻常常沒效果甚至副作用?
真正懂中醫原文的用法,不能只靠「怕冷咳白痰」這幾個症狀判斷!

千萬別誤用寒咳方!真正對症,才能不傷身又快速痊癒
 想學會古中醫的真正辨證邏輯?課程會教你一步步分析原文,辨虛實、辨表裡、對症不誤治!

 

以下來看小青龍湯經典原文,學會從 三大關鍵條件 精準辨證:

🔺表不解:不是「沒出汗」就能用!

小青龍湯是麻桂類強發汗劑,無汗是使用前提之一。但什麼是無汗?

很多人會誤會成「現在沒流汗」就是無汗,其實不然。
真正的重點是「體質是否容易出汗」與「環境狀況下會不會出汗」。

例如:

  • 有些人躺著發燒沒動當然沒出汗,但一動就滿身汗,這種人用麻桂劑很容易「大汗亡陽」。

  • 所以不是有沒有出汗,而是你本來的體質容不容易出汗,這才是重點。

⚠️ 發汗方不能亂用!是否能安全發汗、有哪些禁忌,課程內會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多展開。

 

🔺心下有水氣:不是咳白痰就能用!

古文中的「心下」位於胃與肺之間,是觀察「肺部停水」的重要標誌。

要怎麼確診有無「心下有水氣」?有兩個方式:

1️⃣ 四診法中的腹診觀察

  • 按壓胃部(中間與兩側)有振水音時,代表肺底積水。

  • 可以想像:肺像濕冷的空氣一樣,被寒濕之氣困住,就會積水→咳嗽出現。

2️⃣ 體質特徵觀察

  • 不渴、喜喝熱水、怕冷,代表寒濕內困,這類咳嗽可能屬肺寒型。

  • 但!這些只代表寒,不等於「心下有水氣」已經確立

誤區提醒
很多人看到怕冷、咳白痰就直接下小青龍湯,但如果只是「單純裡寒」沒積水,那這帖就不是對症。

 

🔺溢飲(水腫):真正的關鍵在這裡!

小青龍湯真正的重點,是出現在第三個症狀——溢飲,也就是水腫!

這裡「溢飲」有兩層含義:

1️⃣ 麻桂劑出汗不通,水濕滯留表皮
2️⃣ 肺中有水,導致全身、尤其上半身明顯水腫

中醫理論中:肺主皮毛,肺中寒濕水過多→皮膚水腫。

👀 所以當你看到:

  • 手腫、臉腫、肩頸腫脹

  • 明明只是寒咳卻外觀浮腫異常

那你要想的不是單純止咳,而是要解決「肺積寒濕、水不化」的問題!

(複習一下,以前說過咳嗽不是分寒熱,是分津液水份太多或太少兩種:咳嗽辨寒熱?辨虛實比寒熱重要太多 )

 

✅總結:小青龍湯的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1. 表不解(體質無汗、寒閉在外)

  2. 心下有水氣(肺胃之間有積水)

  3. 溢飲(水腫、特別是上半身水腫)

這三點不是選一個就能用,而是要「全部符合」才會對症!

🚨若只看到咳白痰怕冷就用,副作用、效果差就會接踵而來——
錯用之後又開始用藥治副作用,進入「無限加藥」的迴圈,就是現代中醫最常見的困境!

 

如果你也常常懷疑:
「為什麼我用小青龍湯沒效,甚至反效果?」
「到底中醫怎麼從根本治咳嗽?」

👉 歡迎加入我們的體質自療線上課教你用簡單五步產出個人體質方
從原文中找準根本病因,不再照症開藥,效果自然快又準!

 

——————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留下第一条评论

部落格文章搜尋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

俏女巫粉絲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