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完整解析:功效、禁忌、副作用與臨床案例

想了解炙甘草的功效、副作用與臨床案例?以下快速導讀,幫你快速找到重點!
快速導讀
為什麼炙甘草這麼重要?
炙甘草之所以常被討論,不僅因為名稱裡有「甘草」,更在於它的炮製方法與臨床功效。透過火烤焦取其「焦苦之性」,與桂枝配伍時能入心,加上甘草本身的補虛作用,可以有效減輕心悸與動悸,因此成為臨床常用的重要方劑之一。
然而,單純依照「主症=結代脈就用炙甘草」的思路,往往只有初期效果。許多案例顯示,前期心律不整症狀雖能緩解,但治療一段時間後就會停滯甚至反覆,原因在於只看主症而忽略了體質八綱的差異。
進一步觀察會發現,若患者屬於苓桂體質,炙甘草僅能處理其中的虛弱與心力不足,卻無法解決水道異常的問題,等於治到三分之二就停下來。
這也凸顯了古中醫治療中「整體觀」的重要性,不能僅滿足於主症治療。
同時,炙甘草這味中藥本身的特性,也說明了它在臨床上的應用範圍。它主要走陰血分(消化系統),適用於消化系統異常引起的心悸或心律不整。若誤用在水道系統異常的體質,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加重水腫與胃口不佳的狀況。
因此,只有在「體質完全符合」的情況下,炙甘草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 想學會像我一樣,辨出哪一類心律不整該用炙甘草、哪一類不能用?
別靠死背處方,從「133為主」的邏輯學起,5步產出個人體質方,才是真正能自己看懂體質、避開誤用的關鍵。
炙甘草是什麼?為什麼要「蜜炙」?
很多人以為炙甘草就是蜜製的生甘草,但依原文記載,其實不用加蜜炮製,只要以生甘草用火烤焦,就是原文裡的炙甘草。
後世醫家之所以提倡蜜炙,是因為蜜有補益健脾作用。雖然這說法正確,但張仲景用蜜絕不是隨便想補就用。真正的重點在於「炙」字——肉下有火、火在下、肉在上,透過火烤,取得其焦苦之性。
與桂枝配伍時,焦苦之性能入心,再加上甘草本身的補虛作用,能減輕心悸、緩解動悸。這也是為什麼炙甘草最常見的配伍就是桂枝,甚至在動悸時會加重使用。
現代要取得完全沒有蜜處理過的甘草比較少見,若真的不得已,可以使用蜜炙的版本,但效果還是以直接火烤焦的生甘草最佳。
因此炙甘草並非一定要蜜炙,真正的精神在於火烤焦,取其焦苦入心。

炙甘草湯的方義與功效
炙甘草湯的處方組成包括:炙甘草、生薑、人參、生地黃、桂枝、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等藥材。這些藥物合用,呈現「補氣血、養陰液、強心臟」的功效。
此方走向明確:
-
方中地黃、麥冬、阿膠、大棗等藥,著重於補陰液、調消化系統;
-
桂枝雖能助陽,但不走水道,方中也完全沒有茯苓、白朮、澤瀉等走水道的藥材。
因此,炙甘草湯本質是治療陰血分(消化系統)異常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並非所有心律不整都能通用。
若病根在水道系統,如心腎衰、心臟病、高血壓⋯常見有水腫、小便頻尿夜尿的體內停水症,這類體質下卻誤用炙甘草湯,會像陰陽翹翹板失衡一樣:陰液越補越多,陽氣更弱,導致水腫加重、胃口下降、消化停滯。
這正是許多病人「前期有效、後期卡關」的原因。
炙甘草湯的臨床案例
一位同學在課程學習討論中被診斷出有明顯的結代脈,心跳三四下就停一下。按照西醫的診斷,這屬於心律不整。他自行使用炙甘草湯,前期確實有所改善,但兩個月後症狀依舊、效果停滯。
進一步分析發現,他其實屬於苓桂體質:除了心臟力量不足外,還有水道系統異常。
炙甘草湯雖能補虛強心,卻無法解決水道系統中停水造成心臟壓力,使得心臟力量更虛而亂跳的問題,因此治療僅有部分效果。這就是所謂「對了三分之二」,短期見效、長期卻失效。
對比之下,如果改用苓桂劑,因茯苓專在通調水道,讓體內多餘停水排出,心臟力量的壓力減輕,同樣兩個月下來,效果往往比炙甘草湯更好。
這也說明,單靠主症而不考慮六經八綱體質,處方容易事倍功半,還會累積副作用傷體質,用方容易半途而廢,真正要長效改善,必須加入體質八綱與整體觀的判斷。

為什麼有些人用了卻「沒效」甚至更糟?
不少患者反映,剛開始用炙甘草湯覺得好轉,但後來效果停滯,甚至症狀反覆或加重。
💡 這正是體質課裡最常見的誤區!
有感改善常年宿疾、提高根治勝率,必須先懂得「望聞問切」的次序與八綱定位。
➡️ 體質自療師課程|零基礎也能學辨證
這並非方劑無效,而是辨證不全,這也體現了體質陰陽(系統)辨別的重要。只靠「主症」用藥,等同停留在入門階段,忽略了虛證、實證的差異。
當體質中存在水道(陽氣)系統的異常,治療卻使用補救陰血系統的炙甘草湯,陰血旺,陽氣就衰,在陰陽消長定律下,錯誤使用炙甘草湯在水道(陽氣)系統造成的心律不整時,就會加重了水道(陽氣)系統的失衡:陽氣更弱,水排不出,形成水腫、胃口差、消化不良。
這也是許多案例中「前面好、後面壞」的真正原因。
因此,炙甘草湯不是萬靈丹。若想突破停滯,就必須進一步辨體質八綱,從整體著眼,否則不僅「沒效」,還會讓病情更糟。
炙甘草的副作用與禁忌
炙甘草湯若體質不符,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水腫與胃口下降、消化不良。這是因為方中大量使用 地黃、麥冬、阿膠、大棗,皆屬於 補陰液 的藥,容易讓體內的水分停滯。對於本來就有 水道問題 的人,更是雪上加霜。
副作用發生的根本原因有二:
1️⃣ 處方不是100分符合體質(辨證不全);
2️⃣ 只做局部辨證,沒有從根本調整體質。
換句話說,如果病人只是憑「主症」來用藥,而忽視了整體觀,那麼就容易「治到一半卡住」。
這也是許多慢性病患者始終無法痊癒的原因。
此外,炙甘草在臨床中還有一個使用提醒:若是動悸嚴重的情況,有時會加重使用劑量。
這並非隨意加藥,而是源自古方對炮製與劑量的特殊考量。若非專業醫師辨證,患者切勿自行加量,以免產生不可控的風險。
古中醫怎麼看心律不整?
在西醫裡,結代脈通常被診斷為心律不整。但在古中醫的視角,這不單只是心臟的毛病,而是與體質八綱、水道系統、陰陽平衡息息相關。
例如,若是心臟力量不足,會出現心悸、動悸、結代脈等症狀;若同時伴隨水道異常,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心臟力量不足 → 小便排不乾淨 → 體內積水 → 反過來又加重心臟負擔 → 心律問題更嚴重。
這也是古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西醫強調「器官切割」,古中醫則用整體觀,把心臟與水道、陰陽視為一體。要真正解決心律不整,就必須從體質根本下手,而不是只壓制症狀。
舊疾與誤治的警示
- 曾有一位紅斑狼瘡同學,因為有心臟力量虛弱導致的發熱汗出,本應使用桂枝系列來補強心力。卻因為半夜出汗嚴重,被某位醫師誤判,直接開了梔子豆豉湯。結果病情不但沒有改善,還出現愈來愈怕冷的狀況。
這是因為梔子系處方適用於「汗少、裡熱、黃症」的體質。如果誤用在「汗多」的患者身上,反而會加重陰陽虛弱,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汗多不能用梔子豆豉湯,這是辨證中非常重要的禁忌。
- 先前也有一位甲狀腺患者,對多種藥材過敏,若直接用炙甘草湯或桂枝湯,可能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甚至休克。
這提醒我們:不是所有心悸都是心臟虛弱,必須四診合參、仔細檢查禁忌,不能只憑病人的主觀描述。
誤治的代價就是讓舊疾更嚴重。
因此,老師才會再三強調:一定要讀原文、看副作用、辨禁忌,否則方劑一旦用錯,不僅無效,還可能加速病情惡化。

學會正確辨證,避免誤用炙甘草
炙甘草湯不是萬靈丹。若患者屬於消化系統異常,它的確能發揮效果;
但若屬於水道異常,誤用就會加重水腫、胃口下降、消化不良。
📍 用對方,救命;用錯方,害命。
想避開這樣的風險,最關鍵的就是:學會辨證。
課程中老師將帶你從零基礎開始、手把手學望聞問切、簡單5步產出個人體質方。
➡️ 立即報名|古中醫體質方課程
避免誤用的關鍵就是學會正確辨證:
-
第一步:四診合參,尤其要靠望診與腹診,分清是消化異常還是水道異常。
-
第二步:檢查禁忌,例如汗多、容易拉肚子或藥物過敏。
-
第三步:做到「四診脈絡先後整理,找出體質陰陽偏異的根源關鍵點」,確保處方與體質完全符合,這樣才既有效又不會出副作用。
古中醫強調「整體觀」。只有當體質完全符合時,炙甘草湯才會成為真正的救命方;若亂用,它就可能成為延誤病情的錯誤嘗試。

用對方,救命;用錯方,害命。
這就是中醫與方劑最大的奧秘 —— 「辨證比死背方更重要」。
👉 想要真正理解古方,避免誤用,關鍵不是去背藥名,而是要學會:
-
133為主 的核心邏輯
-
簡單5步產出個人體質方
-
手把手實作望聞問切
-
有感改善常年宿疾,提高根治勝率
-
中美雙中醫師執照 師資帶領
-
古中醫體質方課程,零基礎也能學
延伸閱讀
想更深入理解炙甘草的臨床應用,推薦參考:
❤️Podcast 週三12:00更新 | 簡單學養生👉🏻https://lihi2.com/4cVVf
❤️line社群 食療x養生👉🏻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lin.ee/el7V5bt
本網站以古中醫「古方治療」及「食療」教學為主
正確的古方運用在線上課程中,有詳細且專業的教學
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
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欲報名線上課學習古方或食療,請私訊洽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