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女巫將會告訴你:
點擊目錄,可直接跳至相關內容。
麻子仁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常應用於緩解便秘等腸道問題。
隨著生活節奏加速與飲食習慣改變,便秘是許多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困擾。
因此了解麻子仁丸的作用機理、使用方法及其適用症狀,對於改善腸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麻子仁丸的組成、用量、功效及其他注意事項。
「麻子仁丸」出自中醫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其原文藥方組成如下: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很多人在使用麻子仁丸時,為求方便,使用科學中藥粉的麻子仁丸。
但麻子仁丸應設計成「藥丸」藥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科學中藥的麻子仁丸是用生粉打碎或熬煮(不同品牌製法不同),
這是做湯劑或粉劑的劑型,非丸劑劑型會缺乏藥緩力專的效果,
也因為力量分散不專,分散到影響其他不相關的身體部位時,也較容易產生副作用。
所以我在臨床時,通常使用的是自家中藥行做的麻子仁丸
因為藥力專一,用藥往往會比科中少一點,就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各位在使用麻子仁丸時,若能找依原文原藥原比例製作的藥丸會更好喔!
(因為也有許多麻子仁丸是製成藥丸的,但比例並不是原文,所以選藥也要慎選喔!)
相信只要因便秘問題,而看過中醫的人,通常都會在藥方中看過「麻子仁丸」這個處方。
麻子仁丸跟其他有名通便藥(如大小承氣湯)最不同之處,就在於麻子仁丸,因為多了麻子仁及杏仁這類潤澤的藥物,能補陰液水份,是個半攻半補、丸劑緩攻的處方。
麻子仁丸適合用在體虛體質,便乾便硬結的虛弱病人身上。
要了解詳細藥方的功效,從處方的藥物配伍來看,就能略知一二了。
在我的初級古中醫課程中,開宗明義就幫同學把《傷寒雜病論》中,醫聖張仲景原文隱含的陰陽病位做了個整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病位的陰陽=「桂枝治陽分、芍藥治陰分、柴胡治半陰半陽分」。
芍藥的陰分,剛好就是橫隔膜下 — 下腹這個部位。
所以在原文中,月經子宮問題、排便、小便…等,只要有「下陰分腹脹腹痛」,都一定會用上芍藥這個藥去加強下腹部的氣血。
在麻子仁丸中也是如此的概念!
因為排便乾結如鞭,非常難排的情況下,腹部的脹痛或絞痛感也很常見。
這時加入芍藥加強腹部氣血,有別於枳實、大黃、厚朴是以攻下為主,芍藥補虛以幫助排便,相較攻下的通便藥來說比較不傷氣血。
可是芍藥也並非補虛就是好。在陰陽的定律裡,陰與陽是一消一長的關係。
所以我在高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當教到用藥副作用的提示時,我會更強調芍藥強陰後,導致陽分(心臟力量及表陽)虛弱的問題(陰長陽消)。
加上陽分的心臟力量及表陽又是百病之始,也就是,只要陽分一弱,就會開始延伸上百種不同的疾病可能。
所以高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我會特別提醒同學注意芍藥的用量,並且運用前也要再次檢查病人的心臟力量及表陽是否強盛。
如果沒仔細檢查,卻把含芍藥的麻子仁丸的藥方,用於心臟力量虛弱的體質上,會變成排便好了,但衍生出心臟虛弱的相關疾病(如:免疫力低下、心血管⋯等疾病),那就得不償失了。
方中「枳實、大黃、厚朴」,是有名的通便—承氣系配方。
枳實去實(有形宿便)、大黃通下,能增加蠕動、厚朴能消脹止腹痛。
但單純以這 3 藥來說,去實通便力強,但往往也會攻到身體需要的陰血、傷及氣血正氣。
而增加蠕動的同時,也易產生新的脹氣。體虛者,使用後常見排便不成形或稀拉。
這都代表排便時,有過多的水份同時排出。這些過多的水份大多是身體所需的津液水份。
所以使用這3藥後,如果體質不適合、用量又沒控制好,反而會因津液水份減少、而使體質出現正氣虛弱的症狀。
因此,大多醫家不太選用只有這3個藥物組成的承氣系。
我們可以利用飲食自療師課程中所教的食材定律,麻子仁及杏仁煮起來有黏稠的質地,我們說這是「陰液」,能潤滑滋養身體的乾燥。
麻子仁雖跟枳實、大黃一樣,色深味苦能通陰血消化系統,但黏稠的質地,比枳實、大黃多了潤腸通便的效果,更適合原文要求「大便如鞭」的病患。
也因此,麻子仁丸中的麻子仁,是重劑量在用的,也是本方的君藥。
杏仁比較特別,在《傷寒雜病論》中,杏仁大多用於止喘,那為什麼要加入麻子仁丸?
事實上我們仔細歸納原文後會發現,杏仁的喘是由肺經控水力出問題,使肺乾燥,引起同為屬金的大腸也乾燥後,大便堵在下腹陰血分,使之吸氣時,下腹無法納氣而快速吐氣,所引起的呼吸短促症。
所以本方使用杏仁非常聰明,有「治病從源頭根治的概念」(果然是醫聖呀)
讓杏仁在上陽分的肺經先潤養補津液,肺水能下至大腸。大腸津液充足後,對於過於缺水大便及乾燥的腸道就很有滑腸利下的效果了。
比起單用承氣系的藥物來得不傷正氣,攻下副作用也能減輕一些。
延伸閱讀:秋季喘咳用杏仁,如有腹瀉水腫小心咳喘加重
除了麻子仁、杏仁 2 藥,一深一淺,一陰一陽,從上而下同時潤肺潤腸外。醫聖運用此方時,明顯是用在體質比較不能強通的虛弱體質上。
湯劑強於短期藥效的爆發力(湯者,蘯也。掃蘯力量較強),對體虛病人來說風險實在太高(尤其臨床時常用到的病人都是病得連排便力量都沒有)。
醫聖選用「丸劑」非「湯劑」的劑形,減少湯劑強攻傷正氣的力量,丸劑藥緩力專,藥力輕但更為專注,可以減少枳實、大黃、厚朴…等攻下的傷害,這也是這個緩通處方的一大特色,非常照顧到體質虛弱的病患。
不是所有便秘都能用的,其實麻子仁丸也有它使用上的危險性。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原文中提到,麻子仁丸的使用原則:「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數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原文明確提到,麻子仁丸是使用在一種叫「脾約」的病。
脾約有 3 個必須具備的點:
趺陽脈是陽明胃經的脈,也是反應陽明消化系統氣血虛實的脈。浮脈代表胃氣強,澀是指津液不足。
後面也告訴你「小便數而大便鞭」。白話文是,因小便很多,連同消化系統本該有的津液都排出去了。消化系統因而津液不足,大便當然就鞭硬了(很乾很難排)。
實際臨床上,最常見是用在老人便乾便秘上。因為老人常見皮膚乾、口舌唇咽眼…等「乾症」。但乾症只是陰液不足(如機器運作所需油質、腸道也要液體)。
滋潤度不夠,不代表體內水份不足而大便硬結,但當有「小便數(小便很多)」這個症狀,就代表病人體內沒有多餘的水份,也就是連陰津也不足!
「津與液兩虛的狀態下」,大便沒有油黏、且缺水,在這兩條件下,乾結程度如「鞭」,就是大便如同鞭子一樣的硬了。
所以臨床上看,麻子仁丸很常用在老人身上。尤其因其他病症、而便秘到需要手摳出來的程度,就算便排得出來,大便鞭硬也會硬到傷及肛門而出血…等,這樣堅硬難排的程度,才是最適用麻子仁丸的!
而當今後世中醫很常用在一般的便秘上,這樣的用法,會導致藥力太強而有傷害心臟力量及身體氣血外。有些病患本身體質是因水道系統異常,而水滯留體內過多(停水人),也會因麻子仁丸補津液的效果使停水更多,更容易引發其他水道系統相關疾病。
(更多停水相關疾病,在初級古中醫線上課程中會有詳細教學)
線上課學生專屬的學生群,有許多沒中醫基礎的媽媽,上完課後跟我說,孩子便秘都被醫師開過麻子仁丸。
但上了初級古中醫課程後,學到了芍藥的副作用,才發現原來之前孩子用麻子仁丸用到臉很紅、心跳變明顯,都是芍藥的副作用,如果沒來上初級古中醫課程,真的會害了小孩卻不自知!
其實剛出生的小孩,體內都還有大量的陰液(如體內羊水滯留),隨年紀的增長,陰液會越來越減少。最好理解的就是看皮膚,小孩的皮膚是光澤有彈性的(陰液充足),但人老了皮膚卻越來越乾,甚至有皺紋(陰液不足)。
所以相比年長者來說,麻子仁丸以補陰液助便的方式,小孩其實會比較年長者不適合(或用量要減少)才對。
因為大多小孩大便如果真的乾,通常都是出汗多、而不是小便太多造成。因小孩純陽體質,多怕熱汗出,水都從汗出去,小便就會相對少,不太可能符合麻子仁丸裡,小便比喝的水量還多的條件。
當不符合「小便量很多且大便乾」,除了易傷到心臟力量外(不能久服),對於有些會頻尿、夜尿、尿床、忍不了太久尿,或是肥胖的孩子(脂肪即陰液),如果長期便用麻子仁丸助便,陰液更多會使這些症狀加重。
麻子仁丸的治標效果往往「有用有效,停用沒效」,很多醫師及家長就不敢停用,長劑量長期服用來控制排便,那心臟力量是肯定會虛,一系列心臟力量虛掉的心血管、呼吸道問題、免疫力低下…等問題就會慢慢出現了。
因此,因適合的小孩比例太少了!若真要使用麻子仁丸,建議用不要超過3次,如果要超過3次,代表還沒治本。因為如果有治本,又怎麼會停藥後依然便秘呢?
小孩便秘最好的解法,還是要先搞清楚整體體質的病症脈絡,找出治本體質方從根拔起。這時小小用一點治標藥助便是可以的,但就是小劑量的推一把,當輔助使用即可。
體質方是指,運用古中醫經典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的陰陽辨證方式,針對個人望聞問切後,客製化辨證出一個完全符合整體而非局部病症的處方。
我在教學時常說,比起治好病,了解副作用更為重要。太多人都只想到便秘就用麻子仁丸,卻不知道這種治標的排便藥,就是一邊排便好了,另一邊在傷心臟傷正氣,用久反而會累積新的疾病。
但當今使用麻子仁丸者,不管小便多不多、大便有無乾得成鞭狀,只要便秘就用上麻子仁丸了(便秘不代表大便乾結,這是兩回事啊!)
原文中的「大便堅」指大便很乾,乾得跟石頭一樣沒水份。便秘是多天一次外,甚至會嚴重到想排排不出,要用手摳的(不要想說很噁心,很多老人家病重時是常見的事),加上大便堅,需要依初級古中醫課程教的腹診,檢查腹診要有條索物,且拒按難耐的實證腹診,才能「完全符合」用麻子仁丸的使用條件!
當你真的完全符合上述麻子仁丸的使用條件,用下去是不會有軟便或稀拉問題的;
反之,如果你用麻子仁丸後會出現軟便或稀便,甚至一天多次的排便(腹瀉傾向),這些表現都在提示你並不那麼適合使用,
代表你的便秘及體質並不適合用麻子仁丸,繼續用下去就會累積及產生副作用,應該以知為度停止使用。
如果仔細研究古中醫原文《傷寒雜病論》,會發現其實治標藥很多,麻子仁丸這種補液通便的處方也只是其一。
其實治標方並非都有提醒大便通了就該停,但為什麼原文在麻子仁丸要特別寫以知為度呢?可見醫聖對久服這處方,是有明顯的疑慮,希望大家要謹慎運用!
若辯證不足、不對症就使用麻子仁丸,很可能會有以下的副作用:
講到這,相信大家有一些簡單了解了,這時再看看原文醫聖說什麼?
「以知為度」「小便數」「大便鞭」
我講了落落長,醫聖幾個字就講完了,真的不得不打從心裡佩服他!
而且以我對醫聖的體悟,這種簡單幾個字把重點詳細講完的原文,幾乎整本超過一半!
可見中醫醫聖的《傷寒雜病論》簡潔有力,暗藏意思深遠。
如果想自學自救,可以來上 0基礎的體質自療師初級課,我在設計課程時,把古中醫知識整理成中醫小白都能上手的SOP,用簡單5步,就能自行找出體質方,真的做到回到根本源頭的處理,一網打盡身體延伸的所有病症。
乍聽之下會以為很難,但這其實都是有邏輯的,就算是 0 基礎的一般人,也可以做到改善全身大小毛病,得到真正的有感健康!
不信治本可以同時治所有病痛的,請看這兩篇👉體質方回饋1、體質方回饋2
對課程有興趣的話,歡迎私訊報名😊
或是你想要先簡單了解、討論中醫、食療、養生話題,歡迎來食療群一起聊天,目前3700個人囉👉加入LINE食療養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