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老師的話&相關公告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點我找女巫

恭喜您成為古中醫的一份子,在這裡建議您將之前所學的先放在一邊,跟著所有學長姐以及老師一起鑽研古中醫,才能學得好喔!


公告(112/12/15更新)

 

  1. 🎉恭賀成立🎊

    【明心中藥行|老師版水藥】因同學有訂製體質方水藥的需求,為了老師版水藥的藥材、濃度、重金屬檢驗⋯等,能讓老師嚴格把關(跑宏正那邊真的太遠了)謹慎思考後,我們成立了明心中藥行以便提供更好的中藥品質。從今天起,如果有訂製

    1️⃣【老師版水藥】的需求

    2️⃣【特殊膏丹丸散】的需求,請電話或line與明心聯繫【☯️明心中藥行】
    ☎️ 02 82870274LINE:@727yovno

  2. 老師版水藥有小柴胡湯、柴龍牡(涮大黃1秒、2秒、3秒以及不涮大黃版本)、小柴胡合苓桂「朮」甘湯、柴胡桂枝湯、小柴胡合苓桂「味」甘湯、柴苓湯(小柴胡合五苓散)、腎氣丸水藥、小柴胡合茯苓澤瀉湯、厚朴七物湯、茯苓澤瀉湯、三黃粉、小柴胡合桂棗甘湯、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當歸四逆加茱薑湯、桂枝加葛根湯、桂龍牡、小柴胡合茯苓甘草湯、小柴胡合防己茯苓湯、柴味去半夏加栝蔞根黨參、防己茯苓湯。
  3. 關於老師版的炙甘草,雖然是蜜炙,但其實我有特別選幾乎沒有蜜,而邊邊焦得比較剛好的炙草,來做老師版的處方。課程中也跟同學提過,古代的方法是生甘草炒焦,最好的確是生的炒焦,但用蜜製其實在辨證對的前提下,處方的效果是不扣分的(測試過了),但我個人還是傾向用沒什麼蜜的蜜炙,原因是生的炒焦,大多用烤箱烤,其實用過不好控制,大量製作時會浪費太多,有微微蜜反而不易過焦,而且我也測試過不影響效果再用,所以老師版的炙草,大家還是可以放心的。有什麼問題,我們學生群見囉!

學習中,你也會遇到很多問題….

老師非常照顧每位學生,所以不是老師不回,是因為群組太多訊息了,常常漏掉訊息。所以如果老師漏掉你的卻回其他人的,請勇敢地再標記他一次!

可以在學生群提問,但是請填練習筆記,四診寫得越詳細越清楚越好,這樣老師才能做詳細的分析給予建議。後續的檢討,可以填寫後續追蹤筆記喔!

建議懷孕前先確認體質方,懷孕才能用。懷孕是可以月體質方,但懷孕不好找到體質方,因為裡熱比較盛,陽明熱比較重,通便的藥要比較多,人怕熱也會誤判正氣的程度。
像我們之前有在孕期用五苓散,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後來人虛去掉了,不然就找找體質方比較有經驗的醫師學生也可以。
但最好懷孕前先找到,以前有兩位,一位腦瘤,一位不孕,經前柴龍牡體質,懷孕不適還是用體質方,不適症減緩沒副作用。

機率少不代表完全不可能,最近發現很多同學跳過苓桂棗,怎麼試其他苓桂劑都不對(當然,體質方就1個,跳過了當然不對)
提醒一下對桂棗的主症:易驚敏銳、心悸重+上衝、下陰分停水(小便不利、臍下悸)⋯檢查輸尿管喔!有些同學是常上衝+心跳重,有時又要深呼吸或吸不過氣來,又易驚嚇到或想很多,可能就是苓桂棗了,但苓桂棗有點像柴龍牡,差別在苓桂棗下腹堵水重、柴龍重堵有形陰血跟氣較重。

目前經驗,9成以上是需要的,但請依照原文,腹診看兩脇有無不適,或觸感上的異常?有就必須合小柴胡湯了。
(因為看很多同學沒合,在用體質方時又不太對,這時很難說你用的苓桂劑就不是你的體質方,因為很可能是該加小柴卻沒加)

三歲以下劑量減半。
重點是有沒有把握度,若有把握,直接原劑量是沒問題的。

厚薑夏湯主症:發汗後,「腹脹滿」者(胃停水也明顯)我自己是吃生食或水果比較容易腹脹腹痛,才會加厚薑夏,發現一直加也不行,排便會變很乾(因為腸道的水跟氣會消掉,後而有形宿便更乾),建議跟我一樣不忌口會腹脹氣再用,一包是原文1/6劑量,我是一次用一包,再看反應,還脹再第二包(治標輔助通常用不久,我剛用一天2包排便變很好,再繼續用就越來越乾了,各位依原文跟自己體質運用嘍)

直接治標的處方最多2付還有效,大多3付以上即便有效,也會開始有副作用問題,建議治標要在體質方治本的基礎上,一來副作用才不會發,二來劑量不能大,那用起來就會有效又安全。比如體質方一天2包(原文1/3劑量),那治標處方最好抓體質方一半,原文1/6劑量或以下,用藥時間也以「標症好了7-8成即停用」為目標,這樣就安全了。

首先要了解「每個苓桂劑都會有上衝」,上衝泛指所有上逆的症狀,頭臉腦部的耳嗚視力糊、頭暈頭痛掉髮、鼻過敏、喘吐上火⋯
氣衝是僅限於「一股氣或熱的上衝」,3個處方較其他常見(但也不是說其他苓桂劑就不可能是體質方喔!請就病患情況判斷)
苓桂味:比較是本身心臟力量太虛造成氣血上衝,進而讓大小便堵在體內
苓桂棗:因下腹水的堵塞(小便排不淨),而使氣血下不到陰分而上衝
柴龍牡:因下腹陰血系統氣與有形陰血的堵塞(也有可能有水,但比例上偏少),而讓氣血下達不了陰血分而上衝

不一定,因為水藥是水,水藥的水液喝下去會堵加胃中的水,對於胃停水的人來說,大多是因為一次水量太多,也會有這些胃停水造成的噁心酸或桂枝症。
如果是停水造成,不代表處方不對,這時可以試著把藥濃煎(2包煮成1包),放保溫杯,不分餐前餐後,一次1-2口分批喝完即可。
但胃停水的人大多桂枝症也重,代表體虛較重,建議晚上6點前喝完會比較好,同時要減少平時的湯湯水水喔!

剛開始吃藥時,若覺得睏是沒關係的喔!因為你之前透支太多未來的體力,現在能睡就睡,趕快補回去,大約1-2週後就不會了。

首先,先查詢各國中醫藥現行法規,看能不能用鉛丹,若可使用,要注意下面幾點,才能安全的運用鉛丹。

1. 煮鉛丹後,一定要「確實過濾乾淨」。一般濾網是濾不乾淨的,通常需要特別技術。
2. 如果有把握濾乾淨,務必拿去檢查成品是否符合當地重金屬法規要求之內,才算安全合法!
3. 如果無法用含鉛丹的柴龍牡,很常有熱症問題(而且這個怎麼加藥都沒用,且副作用嚴重),建議可以跟宏正學長訂購「老師版水藥」,雖無鉛丹,但有找廠商把無鉛的副作用做處理,所以效果跟有鉛丹一樣且安全。

不一定是增加用量,減少也是有可能,主要也是看你的排便是不是有1~2次成形排淨,這才是重點。如果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就不會肚子痛了。

建議要飲片(藥材含大黃)下,再另加科中藥粉的大黃,陰血消化系統的陽明熱的相關症狀才會改善得快,但大黃藥粉要依個人體質找比例
原則上是消化系統陽明熱症相關症越明顯,加得越多,但加到桂枝症或水症出現,代表用太多了,大黃藥粉要減下來!
所以最適大黃粉,是極大化大黃消陽明,又同時不修桂枝及水症的體虛問題,找出這個量,就是自己的大黃藥粉最適量了!


以下補充同學的解釋:
我想老師的意思是當固定水藥包數的情況下,無論加或減大黃量都無法找到桂枝證陽明熱都沒有的黃金比例時,就該考慮改成有桂枝&無陽明熱的大黃克數去等比例增加水藥包數試試看,這樣嘗試的好處是你一天可以吃到更多的大黃去解除陽明熱,同時也喝了更多的水藥,確保桂枝證不會跑出來。
舉例來說:
如果2包配大黃9g,有桂枝&無陽明熱,就依比例增加水藥包數➡️3包配大黃13.5G
我自己想到的陽明熱症狀是口乾舌燥,有口氣,下巴長痘痘,大便沒有排淨感,給你參考🙂

先參考每一批號或品牌的建議用量(另篇討論)
建議用3-5天之後,就做一次「完整」記錄,每個比例都試,就會發現大黃越多,陰血消化系統相關症會越好,但同時慢慢出現水或桂枝症狀。
假設到1克開始水腫、胃停水加重,心悸上衝、手腳無力,那代表要用0.9克(沒水症及桂枝症,同時消化系統熱症也比較好的比例)
相反的如果用1克有陽明熱症出現,排便月經症狀加重,一天排便量排不乾淨,代表劑量不夠需要用1.1克或慢慢增加。
重點是劑量要抓到一天要1~2次排便,而且要成形、排乾淨!不能有軟便、腹瀉、拉稀或變乾排不乾淨等情形!
不建議用一天就決定克數,因為很難排除飲食或剛好經前,或壓力休息不夠等其他因素,也「不建議不做」完整記錄,這是等切身之痛,憑記憶記一些症狀,不夠全面反而易誤判,後面會迷路很久。
這樣試比例真的蠻花時間,也一定會試到不舒服(因為一定會試到最高跟最低值,但比例找到,後面就會好得很快了,這也是我找比例找了一個月後我心得,時間拉長3個月,對比之前憑記憶迷路3個月,覺得值得)

關於柴龍牡大黃科中量,提供醫師學生經驗參考
目前同學應該是用科達102這批的大黃量,醫師學生臨床心得是1包0.67克,每次調整區間是0.05~0.1克,之後每3-4天可以往上加0.03~0.05克,視排便情況而定。因大黃消耗非常快,所以每次大黃的版本都不同,所以如果不是使用102這批的話,建議使用之前先到群中問一下老師。
仙豐版本:VT1這批的,需要1天2包的,建議1.2g~1.5克 / 2包起跳,每次加0.1克左右。
科達版本:102這批的,醫師學生臨床心得是0.67克 / 包,每次調整區間是0.05~0.1克,之後每3-4天可以往上加0.03~0.05克,視排便情況而定。

請對照教材比例,比例是最重要的。
目前來說,仙豐這個牌子大部分的比例是對的。

可上仙豐的網站找他的經銷商。
目前知道台北的源記是賣定價的八折,中壢的源春是賣定價。

不建議,目前市售的柴龍牡科中都是非原方(無鉛丹),會產生熱毒症的副作用,即便科中用量少,如果拉長時間用,累積起來也是危險。
熱毒副作用有肝病、乳癌、乳房瘤…都是蠻嚴重的病症。所以我比較建議如果是非老師版柴龍牡或原方,乾脆別用比較安全。

不用,不過因為龍牡較難消化,可以煮久一點,但不超過2小時。

兩是古方的劑量,請照括弧裡克的去抓,這個是老師習慣的用量。 若是要克換算成錢,直接÷5就是錢的劑量。比例是最重要的,老師只是因為乘以五比較好算,所以直接×5而不是3.75。

水量不是重點,重點是水滾後小火煮一個半到兩個小時之間。
煮出來的水量就是你一帖(天)內要喝完的。 若你用9碗水,煮出來是3碗的話,那就一天分三次把它喝完,若你煮出是2碗就分兩次喝,重點是你煮到最後水面不能低於藥材。
煮藥時一開始可以開大火,水滾之後關小火,蓋子先蓋著,煮到後面再開蓋,用蓋子去調節水量。
可以參考這個影片

先確定可以科中比例是對的(這點很重要,請對照教材)
以仙豐的小柴胡為例,每9克的科中含有柴胡8公克,水藥我們是柴胡用40克,8×5等於40,所以用9×5等於45,所以一帖的水藥等於要用科中45克。

去渣再煎後比較好,不過時間有煮夠也可以不用。

黨參,不需要用到人參,有點太溫。

因為剛好教材的原文,是貼到沒寫「炙」的版本(有些版本有寫),但因為是原文,不能隨意修改,我就沒在教材上動了。
但是,甘草在不文中,如果生用大多是治咽痛,有「炙」比較常跟薑棗相合而成方,照醫聖的習慣,那小柴胡湯應該是炙甘草沒錯喔!
而生甘草相關處方不多,如:桔梗湯、甘草湯、甘草粉蜜湯⋯
(詳細如長期高階課整理)

不是生的也沒關係,有生的效果比較好,但沒用到生的也不會有副作用,就是效果差有點浪費錢而已。
學生社團裡有分享各地可買生半夏的藥行。也可以請藥行用寄的。

單方的話,可以先看罐子上寫的劑量,比如每1克含4克,假設水藥要用15克,那就是15/4=3.75克科中了。
如果是複方,計算是一樣的,但問題是複方要看確認科中罐子上每味藥的比例跟原文教材是一樣的,不然比例不對,效果一定有差甚至副作用也會有。
這就是我們強調的要小心的地方,古方是完美比例,比例不對或用錯都會有副作用。

就是菜市場或超市裡的老薑,不是嫩薑,也不是藥房的乾薑。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留下第一則留言

部落格文章搜尋

近期文章

文章分類

俏女巫粉絲團

熱門標籤